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动态 > 浏览文章

年底收官,他们跑出“加速度”(三)

(日期:2023-12-19 )

进入四季度以来

五院各单位凝心聚力

锚定院工作会整体战略部署

和年度工作目标

以拼搏奋进的姿态加速奔跑

以实干实绩体现责任担当


在发射场、竞标现场、研制厂房……

五院人埋头苦干、安静工作


让我们走近一线,感受他们

火热的奋斗

无言的坚守



攻克一把不简单的“梳子”


进入年底,西安分院通信导航所光学频率梳研制团队在奋力攻坚中迎来了新的收获。经过四年的努力付出,团队终于攻克了光学频率梳这把“梳子”的技术难关,喜获关键技术突破与验证。


微信图片_20231221152332.jpg


光学频率梳是新一代光学时频系统的核心组件,也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光学时频单机之一,并且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团队责任人赵博士在西安分院铷钟研制负责人的带领下,以铷钟研制为基础,开启了光学频率梳工程化的探索。

在2019年开始光学频率梳基础研究时,只有赵博士和另外一位同事筹建研发平台,最早只是做光学部分。后来,陆续有负责电学部分及软件部分研制任务的汪博士、小胡、小姚等加入团队。2021年,团队完成了桌面系统的联试。今年,团队大幅度优化了单机产品的设计,目前已经研制出成熟的工程样机。


光学频率梳整机的长期稳定锁定及优异的稳定度指标是团队追求的目标,也是光学频率梳研制的关键难点。面对这一复杂难题,团队围绕关键技术投入精力,最终实现了关键技术验证,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新技术探索的路上,有反复验证的枯燥,也有在匍匐中见到光明的兴奋,更有关键技术被一步步攻克的满满成就感。团队始终瞄准实现星载工程化的目标,脚踏实地,一步步从理论研究、技术闭环走向工程验证、环境试验,并最终实现了星载产品研制的跨越式突破。


“保障科研,我们一直都在!”

又是查新忙碌时,那些天,五院图书馆的电话声此起彼伏,一个电话刚刚挂断,另一个电话又响起,电话那头明显能感觉到科研人员焦急的心情:


“明天可以查新么?”


“我给您登记一下,稍后发您委托书。”


图书馆工作人员刚挂了一个电话,又打起了另一个电话:


“您好,查新报告做好了,可以来取报告了。”

  

这是民用航天技术预研项目查新那些天最常听见的对话。


在申报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十四五”民用航天技术预研项目期间,全院各单位的科技查新需求大幅增加,短短两周之内,五院图书馆就收到近50项科技查新的需求。为保证按时、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查新工作,五院图书馆立即启动全馆备战模式,成立“民用航天项目查新攻坚队”,全馆人员齐心协力,打响了查新攻坚战。


攻坚队制定了科学的应急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分解工作流程,既拼干劲又讲巧劲。查新负责人对口进行任务接单,确定每项工作完成时间节点要求,实时跟踪各查新项目的项目名称、查新点、查新范围变更等事宜,同步更新各查新项目工作进度情况表,做到忙而不乱;成员们严格按照查新流程和规范,持续优化工作方法,在对委托项目进行分析理解、技术要点和查新点分析提炼的同时联系沟通项目技术人员,等待反馈期间同步拟定检索式,确定查新点后展开检索,最后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比对。报告完成后,审核员对每份报告进行检查把关,坚决保证查新工作质量;报告交付员负责查新报告的装订、盖章等工作,准确、高效地将装订好的报告及时交付给查新委托人。


攻坚队化纵向单人工作为横向团队合作,充分发挥成员能力优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平时两个月的工作量压缩到12天,圆满完成了查新任务。现在,攻坚队成员仍奋战在科技查新等科技文献知识服务攻关一线,保障年底各项科研工作任务重要节点顺利完成。



“就从这些问题下手!”

晚上11点,室外寒风呼啸,而529厂精密制造中心的机加厂房里则热火朝天。在厂房的一角,大型加工设备仍在轰鸣,新型旋压壁板舱段在机床中缓缓加工着,中心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小杨、操作人员小郑围在机床隔离门前焦急地观察着。


“小杨,你看,用这组新参数还是太慢,这么干下去年底肯定完不成任务。”中心负责人紧皱眉头看着加工中的产品焦急地说,“先把机床停一下,我们再讨论一下方案。”


这个让他们一筹莫展的新工艺,存在着加工量大、产品整体变形控制难度大等难点。为提高机加效率,团队已开展多次技术攻关,但是距离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临近年底,团队面临着更大的节点压力。


一行人失落地回到了会议室,几分钟过去了,整个会议室只听见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番沉默后,中心负责人率先发言:“提高效率有难度,关键还是工艺方法要找到突破点。”小杨略显疲惫,回答道:“已经试了十几组加工参数,目前是最快的加工参数,改进空间确实不多了。”随后,大家又陷入了沉默。


“咦~”小杨突然叫了一声,疲惫的神态瞬间消失。他对小郑说:“你觉得这活儿哪里最不好干、最麻烦?”“说起麻烦,那个在线测量最麻烦,确实能测变形,但干一会儿、测一会儿的,还得等改程序,太耽误事了。还有那个精加工侧壁,腔太深了,没多少量但干的时间太长了……”小郑像打开了话匣子,吐出了一大堆“苦水”。他一边说着,小杨一边详细记录着。随后,小杨兴奋地说:“还去哪找突破点呀,这不都是嘛!就从这些问题下手!”


随即,小杨列出了五个优化点。通过反复讨论,最后在测量、刀具、加工余量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讨论结束时已是凌晨4点,但大家仍然十分兴奋,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效果。


小杨马上编制新的数控程序,小郑更换刀具后立即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加工试验中,大家再次围在隔离门前焦急地观察着。彻夜的攻关终显成效——通过方案的改进,实现了产品一次性测量和加工,降低了侧壁精加工深度,加工周期缩短近50%,产品加工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上一篇一线实践|西安分院航天技术应用成果亮相西安卫星应用大会

下一篇快速响应!五院力量驰援甘肃、青海抗震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