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院创新优化科研生产管理模式保成功交付

时间:2016年10月20日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点击:1623 字体:

1472029.jpg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试验现场。


2016年注定会在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6月,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随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升空;9月,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踏上征程;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两名航天员翱翔寰宇。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中国航天连续实施3次重大载人航天任务,这在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为确保任务圆满完成,三大航天器的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从科研生产管理环节入手,多措并举破解高密度任务难题。


挑战:载人航天任务迎历史新高


“如今型号任务越来越饱满,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等任务量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载人航天迎来史上最高密度发射,这对我院的科研生产带来了很大挑战。”五院科研生产部副部长赵志纲说。


2016年,五院载人航天任务具有多阶段、跨地域等特点。多阶段指的是型号处于不同阶段,如三大航天器进入发射阶段,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正处于出厂阶段,空间站正处于研制阶段;跨地域指的是任务地点涉及海南文昌、甘肃酒泉、北京、天津4个地方。此外,与其他可以批产的航天产品不同,五院研制生产的航天器大都是新研产品,研制周期较长,风险识别任务数量巨大。这些特点进一步加大了科研生产管理难度。


赵志纲认为,一个显著挑战就是场地、人力、试验设备等资源的协调难度增加。“任务量增加了,但人员、场地和设备数量跟往年基本一致。因此,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成为科研生产管理的重要课题。”


此外,快节奏的科研生产给质量管控带来了一定挑战。“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要提高速度,更要保证质量,确保任务圆满完成。”赵志纲说。


谋划:全局统筹 快速反应


制订详细而有效的科研生产计划,是科研生产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通常情况下,五院通过制订5年发射预示和3年滚动计划来规划能力建设并解决短板瓶颈,通过制订年度科研生产计划来规划每年具体实施的工作。


每年的9~10月,五院就开始制订新一年的科研生产任务计划,主要分为系统级研制计划和单机交付计划,以及资源分配计划和关键风险识别等专题计划,详细梳理一年的任务。


资源分配是科研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资源分配计划十分精细,对资源使用进行了统一规定。我们还制定了很多细化的制度,以提高使用效率,如优化AIT流程,缩短航天器在AIT厂房的时间,提高厂房的使用效率。”赵志纲说。


计划制订后,执行是关键。五院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设置任务完成节点,确保各项计划有效执行。五院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证计划及时更新。如设置双周资源例会制度,根据型号安排及时调整资源分配计划,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科研生产计划建立在科研生产实际基础上。在人力资源方面,五院只设定试验队人数上限,综合调控各试验队人员数量,方便各试验队根据自身情况组建型号队伍。


院级科研生产计划是从宏观层面上对工作进度进行统一安排、对资源进行统一调配。针对专门的型号任务,试验队会制订操作层面的计划,与院级计划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计划体系。


创新:新科研生产模式破解难题


为了应对高密度发射任务,五院进行了一系列科研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科研生产效率。如在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研制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扁平化科研生产管理模式。


“原有的研制模式是从单机到分系统再到总体,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把型号任务按功能模块划分,全部交由总体直接抓研制,这就是扁平化研制模式。”赵志纲说。


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的研制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成功随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赵志纲介绍,扁平化的研制模式优点很多,但对总体单位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这一科研生产模式会在新一代飞船、空间站和光学舱的研制中逐步推广使用。


在缩比返回舱研制中还有另一大创新,即通过大量地面仿真试验开展验证工作。“现在试验手段和水平不断提升,仿真验证的效果可以达到试验要求。这本是因为经费紧张而迫不得已使用的创新,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今后在类似航天器上也可能开展类似做法。”赵志纲说。


此外,五院还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管理模式,如“宇航智造工程”将空间站系统列入示范项目,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复杂工程研制生产试验过程中的难题;一些具体制度的创新使得资源使用效率不断提升,如设置AIT经理,加强厂房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有效提高了厂房使用效率。


“载人航天任务关系重大,未来,快节奏的科研生产将会成为常态,探究更加优化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将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赵志纲说。(魏京华/文 高剑/摄)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