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院庆•故事 “520”的璀璨时光

时间:2018年02月27日 信息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官方微信 点击:7626 字体:

1968年,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原五〇八厂)划归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后,开始从事星地遥测、跟踪、接收设备和中小型精密机械的研制与生产。

如今,当年参与研究所基建的大学生建新队以及六五青年工们回忆起开创我国遥测技术领域的那段光辉岁月,首先提到的都是“520”天线大会战。那段被他们称为璀璨时光的五年,在研究所历史发展的轨迹上依旧是那么的鲜活闪亮。

520.1.jpg

“520”天线大会战期间工作照

1970年,在经历了文革的洪水猛浪之后,该所终于迎来了它时光轴上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决定培养遥测队伍,开展“520”10米天线大会战,地点就定在了这个航天事业曙光笼罩下的三线小城——山西太谷。504所、502所、501部等单位的近百名设计精英来到这里,大家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加班赶进度,全所升温到一种备战状态。

520.2.jpg

天线大会战期间技术人员协同攻关

遥测是实现对卫星远距离测量和控制的系统。每一个人的心中都非常明白肩上的担子分量有多重。参与大会战的技术人员魏晋唐说。当年,他负责的是10米天线信号接收器的设计研发,这个处于天线中心位置的接收器被大家称呼为喇叭。正牌的喇叭负责传声,而这个喇叭是负责接收飞船来自太空的传输信号,是天线最重要的部件之一。魏晋唐先从理论上推测计算,描出一个喇叭的模型,忐忑地交给车间进行试生产和安装。会不会真的一次成功呢?小伙子全程盯着钳工师傅安装,他渴望着理论是正确的,却也明白初次尝试失败是可能的。结果,精心设计的喇叭对信号一点反应都没有。经过论证,他判定问题在于口径尺寸和喇叭长度测算还不够准确。那会儿真心体会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说道。整整一个月时间,魏晋唐每天抱着算盘测算不同的数据,微调着形状和尺寸,分析着信号传输路径,论证可能的结果,觉得理论可行了,就拿去生产和试验,终于在经历了四次失败、重来后接收到了信号。那天,他激动得一夜无眠。

520.3.jpg

天线大会战期间抢修磨齿机

此外,天线的电机也是个十分重要的部件,它能够带动和控制天线360度转动和俯仰摆动来精准追踪和定位信号源。而藏在电机中的小小齿轮就像颈椎,牵引着这个直径10米的大头精准摆动,齿轮咬合要恰到好处,不能紧也不能松。就像自行车的齿轮一样,装紧了骑不动,装松了掉链子。负责装配的李尚华回忆道。那时,他和同事们一起一次一次测回差,一次一次拆装齿轮,一度一度靠近目标,测验的数据为后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了保证天线的高质量,攻关团队对每一个部件要求都精益求精,甚至小到一个电线触点。原来,该10米天线是由上部的天线主体和下部的支撑转台连接合成的。强壮的三层结构转台是天线的动力源泉,转台内的滑环中密密麻麻地布设有近300条线路,为了使导电性能更加良好,所有的电线触块都采用纯银打造,效果比铜和铝要强很多。我们都开玩笑说,转台的肚子里装着财宝呢。李尚华说。

520.4.jpg

天线大会战期间工作照

相比于设计而言,制造也同样不简单。面对这么多全新的设计,在没有数控车床,全靠手动车床加工的年代,对车工的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车工孙可江已经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挑灯夜战,在车床前一站就是十余个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腿都肿得像个粗木棍。而负责装配天线抛物面扇形的钳工师傅们更是责任重大,由若干个扇形拼接而成的天线平面稍有不平整,都会影响到将来信号的接收质量。因此,钳工师傅们为了保证扇面的平整度,都是亲自手拿橡皮锤一锤一锤打造,将误差控制在了1mm以内。

那段时间,设计、研制、生产、行政人员吃住几乎都在车间,实在困得熬不住了就靠在机器边眯一会儿,机器轰鸣声根本吵不醒他们。厂区里彻夜灯火通明,机器24小时不停转。大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边学边干,从抛物面天线到转台、伺服系统,从信道接口的双频锁相接收机到数据处理、遥测解调设备,完成了一个个开创性的任务。

我们都从不去想可不可能完成,从不计较该不该自己做,都在为了共同的目标携手向前冲。魏晋唐说。越是急难险重的任务,越能激发大家的斗志。看着一项项加工任务在他们的手中顺利交付,一堆大老爷们儿真的落泪了,太不容易了。孙可江说道。

五年磨一剑。1975年,10米直径的大天线终于研制成功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520”大会战中,该所锻炼和培养了一批遥测领域的技术和技能人才,这些人也成为了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这之后,各种遥测设备相继问世,该所一举成为院里遥测技术的领头羊。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