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院庆•故事 创新,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时间:2018年03月26日 信息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官方微信 点击:7573 字体:

1986年,国务院批准航天工业部《关于加速发展航天技术报告》,确定了研制红外遥感相机的任务。那一年,在一片担心甚至是质疑中,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红外相机研制队伍启程了。

创新1.jpg

 第一台红外相机

当时,红外相机研制技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才能够掌握的尖端技术,被称为世界光机扫描技术的顶峰,只有美国才有在轨运行的红外相机。研究所资源一号红外相机主任师王怀义感慨道:“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研究所根本搞不出红外相机来。国内红外技术实力最强的研究所曾花费几百万,用4年时间进行攻关,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攀登上‘光机扫描顶峰’谈何容易!但是我们最终还是做到了。”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双向线型摆动扫描装置,到大口径光学主镜、视场分割中继光学,从可见近红外,到短波红外,再到长波红外探测器等等,几乎每个部件都要从头攻关。而每个领域技术难关都会触及我国当时工业、工艺水平的天花板。没有高水平材料、零件、部件,还要研制出高性能的相机。几十个核心关键技术需要各个突破,怎么办?王怀义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回想当年,资源一号红外相机研制曾经历过三次技术反复,每一次的技术反复都严重到使相机有夭折的危险。曾有上级领导甚至还提出更换研制单位或寻求国际合作的想法。

 

创新2.jpg

资源一号04相机研制工作

技术反复的攻关过程中,资源一号红外相机研制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三路进光改为二路进光的设计中,相机副主任师张作华带领相关人员夜以继日地扑在总体方案修改设计上。那个年代计算机CAD制图还没有普及,只能靠铅笔、橡皮和尺子进行手工机械制图,张作华和团队人员一起翻资料,画图纸,做试验,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支队伍没有了白天和黑夜,长期通宵达旦的攻关。实在太累了,就在实验室外趴一会儿,起来接着干,一本本资料被翻毛了边,一根根使废的铅笔堆成了小山,方案更是修改了一遍又一遍。老天不负苦心人,他们最终在节点之前成功达到了目标要求。相机主任师王怀义说:“在那一段时间中,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力保资源一号红外相机研制成功。别的什么都不想了。”

“13年磨一剑”,1999年10月14日,我国第一台传输型空间对地观测红外相机随中巴资源卫星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传输型空间红外相机的国家,结束了我国单纯依赖国外数字红外遥感资料的历史。

进入21世纪以后,研究所红外相机家族不断推陈出新。

2003年,中巴地球资源一号02星红外相机成功发射,获得了中巴两国用户的广泛好评;2008年,试验三号红外成像仪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空间红外面阵相机空白;2012年,首颗红外高分辨率相机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跑步进入”全天时观测时代;2014年10月,中巴地球资源一号04星红外相机成功发射,多项创新性技术得到在轨验证。

创新、创新、再创新。依靠自主创新,研究所红外相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领域到百花齐放,走出了一条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创新发展之路。如今,研究所红外遥感技术已经从航天扩展到航空,从可见红外、短波红外、中波红外、中长波红外发展到长波红外,从多光谱到超光谱,相机装载于资源、气象、海洋、环境等多个系列不同运行轨道的卫星。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