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院庆•专题 从幼小萌芽,到产业支柱

时间:2018年03月30日 信息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官方微信 点击:7671 字体:
p style="text-indent: 2em;">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新鲜事物”,孕育于航天技术,成长于事业发展。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时期,在圆满完成当时宇航任务的同时,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引导,院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从最初的研究室民品项目开发,到设立民品公司专业经营,再到被确立为研究院两大主业之一,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从当时的萌芽,成长为现在院发展的支柱之一,产业方向和发展格局日益清晰,产业经济规模和实力大幅提升,逐步走上了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1978~1993

发挥航天技术优势  民用产品走向市场

自1978年8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军工部门要以民养军,军民结合”以来,院加快了“军民结合”步伐。遵照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战略发展方针,院民品开发经过前期“找米下锅”、了解市场的“上马”阶段后,于1981年起正式列入工作计划,成为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院军民结合发展新局面。

幼小萌芽1.jpg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1990年研制成功的测试真空罐振动部件

在经过民品第一个五年发展之后,院、所厂逐渐形成一批以本单位技术为依托的骨干项目,全院民品产值由1981年的388万元上升到1985年的3256万元,实现了第一次数量级的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研究院继续深入发展民品,通过大力发展“拳头”和“支柱”产品、走横向联合的道路、发展外向型经济,使民品开发逐步步入良性循环,取得了较大进展。1991年,研究院把卫星应用列为院民品的主要发展方向,并提出以卫星通信为突破口,全方位开拓市场发展思路,重点开展了通信VSAT网工程的技术和市场开发。

 

幼小萌芽2.jpg

北京卫星制造厂在1989年11月研制成功的计量仪

截至1993年,研究院已拥有一批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对本单位民品起到支柱作用的高新技术拳头产品。包括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应用类产品、民用航天及其地面设备等产品。

研究院民品经过最初十年的市场初探,取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1991年,院民品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1438万元;在1981年~1993年的13年中,院民品产值占全院工业(科研)总产值的34%,民品利润总额占全院利润(收益)总额的45%。

1993~2003

深化民品管理改革  促进民品规模化发展

在党和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号召下,1993年,航天系统开始军民品分线管理改革,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研究院民品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1993年院工作会报告中提出“发展航天,搞活民品,发展第三产业”的思想,开始积极稳妥推进以军民品分线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改革。1999年1月,院成立了民品总公司和院三产总公司;从2000年开始,随着院本级实体化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军民品分线管理改革工作逐渐融入到其中,相关所厂民品、三产剥离重组后在院层面集中整合,民品、三产公司逐步转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

 

幼小萌芽3.jpg

1996年10月研究院民品工作军民分线研讨会

1993年至2003年,院发挥全院军品技术、人才和其他资源优势,用于民品开发,在开发支柱产品和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院总结以往经验教训,以重点发展体现各单位专业技术优势、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效益好的项目作为民用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十年间,大部分民品优势项目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同时积极开发形成了一批新的优势项目,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院民品年销售收入翻了一番,发展后劲增强。其间,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工业控制机、车辆红外热轴探测系统,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X线医用电视设备、卫星通信天线、微波部件、北斗一号卫星用户机,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软质防弹衣等产品成为当时受市场热捧的明星产品。

随着国家空间事业的发展,宇航型号任务从试验阶段进入应用阶段。院发挥星地一体化优势,加快卫星应用领域(包括卫星地面站配套工程、VSAT卫星通信网、导航定位应用系统以及相关产品)发展步伐。

随着航天事业和院的壮大发展,民品发展也调整确立了新思路。2003年初,院提出“一个主体、三个支柱、一个延伸”的产业发展方略,掀起了把民品做强做大的新高潮。其中的“一个延伸”,就是重点发挥全院星地一体化优势,延伸发展航天技术应用的相关工程、产品以及产业,这是首次把发展民品(一个延伸)确定为院的主业之一。民品发展新思路的确立和措施的提出,使军民结合的方针和发展民品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到实处。

2004~2007

民用产业战略地位升级 发展步入快车道

院在2004年院财经工作会上,正式将民用产业上升到了战略层面,成为支撑我院发展的两大主营业务之一。“民品”的概念渐渐远去,“民用产业”重装登场。2004年,院民用产业经营管理职能由原研究院民品总公司调整至院经营发展部。2007年,院对民用产业工作机制进行了重要调整,组建了民用产业部(后更名为经营投资与产业发展部)。

从2004年到2006年,院民用产业的业务构架和工作内容大为扩展。卫星应用、工业控制与系统集成、空间生物、新材料与节能环保、实业经营确定为五个重点产业,成为牵引院民用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这几年间,院民用产业实现了总收入的快速增长。2006年至2008年三年的合计收入就接近“十五”期间合计的2.3倍;2005年,院民用产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0.16亿元;2007年,院民用产业收入突破20亿元,全年共实现收入21.2亿元。

进入“十一五”,院确定了民用产业“一一一五”的经营发展格局,即:一家投资控股公司、一家上市公司、各所厂原则上保留一家公司、五个重点产业领域。院民用产业驶入快速发展阶段。

为构建产业发展格局,院对实体(公司)股份制改造以及资本运作进行了探索尝试。通过股权调整与资产置换,实现了对上市公司中国天地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2006年,经过股权分置改革与内部调整,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诞生;2007年,中国卫星成功实现研究院控股后的首次融资,共融得资金12.07亿元。通过这次融资,将院的卫星应用资源重组进中国卫星,重新部署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快了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步伐。随后,康拓科技红外事业部改制、科强科技股份制改造相继完成,公司股份制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此同时,东方红生物的改制工作正式启动。

院民用产业发展以蓬勃之势成为推动研究院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动力。

2008~2018

明确战略发展思路 科学规划产业格局

从2008年开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成为航天领域新的产业支撑之一,研究院也由发展民用产业,转向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并正式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确立为院两大主业之一。10年间,院在战略管理、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市场开拓、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使得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组织架构更加清晰,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逐步走上了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规模从2008年的30.6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56亿元,占全院收入的三分之一,成为我院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经济规模不断攀升。2008年7月,集团公司召开第四次工作会,发布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战略决定,产业结构调整为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同年,院正式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确立为我院两大主业之一。2014年,全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年收入突破100亿元,达105.4亿元,实现了产业发展又一个数量级的攀升。

主业发展方向更加明晰。在发展过程中,院坚持主业归核聚焦,从多个业务领域逐步聚焦为卫星应用、智能装备、空间生物、节能环保重点领域,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形成了以院级公司为产业化和资本运作平台,所厂以技术优势组建专业公司,互相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幼小萌芽4.jpg

2015年康拓红外首发上市

产业发展模式日益成熟。产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院通过产业与资本融合,有效撬动了产业发展。据统计,院累计实现股权投资46亿元,其中外部投资24亿元;2013年,中国卫星完成二次融资,共获得14亿元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卫星应用核心产品研制和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以及小卫星和微小卫星制造。2015年5月,康拓红外在创业板的首发上市,打造了院第二家上市公司平台,为院利用资本市场布局智能装备领域奠定了基础。2014年,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并购兰州真空设备厂,实现了研究所与产业化平台的有效衔接。

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为加强市场开拓,院通过全院范围内的有效联动,建立了市场队伍,初步建成了以院战略合作为牵引,所厂、公司为支撑的整体市场体系。经过全院共同努力,目前与地方政府、行业用户和国际用户等70余个用户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产品开发实力倍增。在多年的产业发展进程中,院一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宇航优势技术转化,加大研发投入,设立产业孵化资金,并多渠道争取外部资金支持,打造了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铁路车辆安全运行检测系统、辅酶Q10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

幼小萌芽5.jpg

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年收入概览表     单位:亿元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