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汶川十年,织就安全天网是我们最好的纪念

时间:2018年05月11日 信息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官方微信 点击:7482 字体:

十年前的今天,一场8.0级地震让汶川山崩地裂、满目疮痍,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

汶川十年.jpg

对抗无情天灾,唯有人的奋斗和努力。

十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研制各种卫星助力防灾减灾工作。

从有到优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汶川地震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地震发生后,在常规通信手段失灵的情况下,救援部队利用北斗终端机的短报文功能实现了各点位之间以及点位与指挥部之间的信息联络,并利用北斗系统第一个发出了灾区信息。2008513日至612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累计为汶川地震灾区提供卫星定位服务达164万余次,短信服务达74万余次。

汶川十年1.jpg

 汶川地震中使用的北斗一号终端

2013420日,四川芦山地震中救援部队使用的第二代北斗系统,比汶川地震救援使用的第一代北斗试验系统精度更高,覆盖范围更广。

目前,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卫星迎来密集发射期。在北斗二号的基础上,北斗三号提升了12倍的定位精度,达到了2.5m5m的水平,并将在保留短报文功能的前提下提升相关性能。同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期)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初步形成基于北斗的一体化高精度应用服务体系。北斗系统结合地基增强系统提供高精度服务,将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汶川十年2.jpg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示意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辅助手段,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建立地形变监测网,进行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板块运动监测、区域地质环境监测等。

从少到多的国产卫星遥感数据

十年来,我国遥感卫星技术发展迅速,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卫星寿命等均大幅提升,覆盖了可见光图像、可见光视频、高光谱图像、SAR图像等多种类型,已经可以基本满足抢险救灾、灾害评估、次生灾害监测、规划重建等工作需要。

在四川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西藏林芝地震、四川九寨沟地震和新疆喀什地震中,由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资源一号、资源三号、环境一号A/B/C和实践九号等多颗陆地观测卫星第一时间对灾区成像,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汶川十年3.jpg

漳扎镇九寨宋城旅游区震前震后遥感影像对比图(高分一号)

汶川十年4.jpg

西藏林芝震前震后遥感影像对比图(高分一号、四号)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包括研究院研制的高景一号和珠海一号等在内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逐步建立,也为抗震救灾提供了紧急数据支持。

从无到有的自主移动通信卫星系统

地震发生后,震区地面通信网络全面瘫痪,卫星通信再次显现出它的价值。当时我国尚没有自主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只能利用国外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进行通信联络。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加紧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建设。

汶川十年5.jpg

中星16号模拟图

2017412日,研究院研制的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中星16号升空,真正实现了自主通信卫星的宽带应用,可满足野外、高铁、船舶等方面的应用需求。便携式卫星宽带通信终端可一键对星,在灾区地面通信网络损坏中断时快速连通网络。

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201822日,研究院研制的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首个天基平台、首颗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张衡一号发射成功。

汶川十年7.jpg

张衡一号利用在轨测试期间获得的数据,初步获取了地球地磁场状态、电离层状态,所取得的结果与国际IGRF模型和IRI模型一致,并与同期SWARM卫星星座给出的结果一致;利用卫星数据还初步获得了216日墨西哥7.1级和226日巴布亚新几内亚7.52次地震事件的空间电磁扰动信息。

张衡一号卫星主要用于获取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科学数据,为研究和提取与地震前兆相关的空间环境信息提供技术支持,为未来建立空间电磁场和电离层应用业务化系统进行技术准备。

汶川十年8.jpg

十年来,研究院研制的卫星及应用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中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和发展,已成为实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灾害监测的“安全天网”已然形成。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