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仰望苍穹,“嘉星”闪耀丨纪念杨嘉墀院士诞辰105周年

时间:2024年07月16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984 字体:

7月16日,杨嘉墀院士诞辰105周年之际,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京举行纪念杨嘉墀院士诞辰105周年档案图片展,深切缅怀杨嘉墀院士为我国空间事业的创立、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追思和学习他以身许国、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不忘初心、开拓进取,为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而共同奋斗。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548.jpg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苏省吴江县人,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863计划倡导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为“杨嘉墀星”。


1

蔚然成才 初心报国


杨嘉墀出身于古镇丝业世家,备受“勤俭、诚朴、尊爱”的家风影响,一路求知奋进,科技救国的初心矢志不渝。


古镇启蒙 交大求索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震泽镇。他相继就读于震泽镇丝业小学、震属中学。1932年,举家迁居上海,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7年高中毕业。他读书用功,尤善工科,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855.jpg

▲1932年,杨嘉墀在上海中学的初中入学照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900.jpg

▲1937年,杨嘉墀在上海中学的高中毕业照


1937年,杨嘉墀以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交通大学录取。时值淞沪抗战爆发,杨嘉墀在战乱中度过了大学四年。大学期间,杨嘉墀始终怀着抗日救国的理想信念奋发读书,取得优异成绩并多次获得奖学金。课余时,他加入有志研究科学的青年组织——科学生活社,曾担任该社科普杂志《科学生活》的编辑。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904.jpg

▲1937年,杨嘉墀的交通大学入学登记表


联大生涯 初露锋芒


交通大学毕业后,杨嘉墀奔赴大后方,担任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助教。1942年夏,西南联大电机系主任倪俊推荐他至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工作。1945年,杨嘉墀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套单路载波电话样机,于昆明博览会展出,并发表一系列研究文章。


跨洋深造 立志高远


1947年1月,杨嘉墀前往哈佛大学,就读于文理学院工程科学与应用物理系。1949年4月,杨嘉墀以《傅里叶变换器及其应用》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909.jpg

▲1949年,杨嘉墀美国博士学位照


1950年,杨嘉墀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工作,担任副研究员,协助系主任钱斯(B.Chance)进行研究工作,随后成功研制自动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即“杨氏仪器”。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914.jpg

▲1953年,杨嘉墀在美国与他研制的自动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杨氏仪器”合影



赤子之心 报效祖国


杨嘉墀虽远在大洋彼岸,却始终胸怀祖国。在美学习、工作期间,他参加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等活动,时刻关注祖国的消息,讨论国内时局。新中国成立后,他加紧了回国的准备。


1956年9月,杨嘉墀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历经波折,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2

潜心笃志 献身航天


1956年,我国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该规划在“迎头赶上、重点发展”的方针共识指引下,将发展以原子弹和导弹为代表的国防尖端技术摆在突出地位。在此背景下,杨嘉墀归国后从事的科学事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到中国科学院,参与筹建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另一方面是由钱学森推荐,参加国防重大工程研制工作。


开展仪器仪表研制


杨嘉墀攻克众多技术难关,研制了多种仪器仪表,为尖端技术发展默默奉献。


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草案是由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陆元九等负责组织拟订的,杨嘉墀也应邀参加了规划研究工作。特殊仪表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进行地面试验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责成自动化研究所组建特殊仪表研究室,并由杨嘉墀担任主任。


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


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1958年10月,杨嘉墀随中国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学习,但苏方并未安排人造卫星及相关技术的考察。回国后,杨嘉墀深有感触,他认为“发展空间技术,要走自己的路,要靠自己干,要有自己的实力,要理工结合”。


后来,杨嘉墀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除了参与总体方案的讨论外,他还对卫星的姿态控制及姿态测量进行了专题论证。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920.jpg

▲195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代表团访问苏联合影(右一赵九章,右二钱骥,右三卫一清,左一杨嘉墀)


投入返回式卫星研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为了完成“把卫星收回来”的任务,杨嘉墀和科研人员一起,昼夜注视卫星运行期间姿态控制系统的工作情况,他根据遥测数据判定卫星能够按照计划运行三天。11月29日11时06分,卫星成功着陆于贵州省六枝特区六盘公社,钱学森夸赞杨嘉墀说:“控制有功!”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926.jpg

▲1970年,杨嘉墀在进行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半物理仿真试验


主导“实践”卫星研制


1981年2月,杨嘉墀担任“实践”系列卫星总设计师,他总结多年来参加返回式卫星研制的实践经验,分析研究国外卫星发展道路,提出加强研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改进科研生产管理,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严把质量关,确保卫星的高可靠性和长寿命。


提出863计划发展建议


1986年,杨嘉墀和陈芳允、王淦昌、王大珩联名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于当年3月亲自批准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作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计划,863计划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931.jpg

▲1986年,杨嘉墀与陈芳允、王淦昌、王大珩的合影留念(从左至右分别是陈芳允、王淦昌、杨嘉墀、王大珩)


指引月球探测和北斗导航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起,杨嘉墀针对我国探月工程开展战略研究,对月球探索和开发作了全方位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实施步骤。针对北斗导航系统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他与屠善澄、童铠、王礼恒、戚发轫、张履谦五位院士共同探讨,牵头起草了《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为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产业指明了方向,受到国务院高度重视。


3

格物致知 光前裕后


杨嘉墀是一位辛勤的航天工作者,一位无私的传道授业者,更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工作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他为人严谨务实、平易近人;他治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为中国空间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咨询建议 专家把关


杨嘉墀自1983年1月以来先后担任航天部五院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顾问、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及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在各级科技委工作期间,杨嘉墀开展空间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并提出咨询建议;主持重要课题的立项论证审查,对型号研制进行评审把关;参与科研生产管理,对重大技术和质量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他始终站在航天技术领域的最前沿,不断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早在1989年,他牵头开展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的研究规划,提议建立空间智能自主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后续实验室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936.jpg

▲2000年3月,杨嘉墀参加交会对接方案评审会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941.png

▲杨嘉墀与叶培建参加嫦娥一号卫星初样设计评审


提携英才 春风化雨


杨嘉墀是一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的良师,长期致力于研究生、中青年骨干等航天青年人才的培养,推动了我国一系列新兴学科的发展建设。他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为了专业学科的带头人,有的成为了专业领域的技术骨干,有的成为了相关领域的专家、院士,直到现在,他的很多学生仍然活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946.jpg

▲杨嘉墀出席五院2004年研究生院开学典礼学位授予仪式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951.jpg

▲2004年,杨嘉墀获航天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


国际合作 开放交流


自从1956年回国以来,杨嘉墀曾多次代表国家学术团体出国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各个历史时期,他都能遵照外交政策,灵活处理外事工作中的各类难题。


1979年,杨嘉墀被任命为五院副院长,主管空间技术外事工作。杨嘉墀深切地体会到:“空间技术的综合性之强,几乎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各个领域;空间活动规模之大,超出了国界,涉及浩瀚的宇宙空间。空间技术事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国际性。因此,开展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是发展空间技术的必然趋势。”


微信图片_20240717132956.jpg

▲1979年2月,任新民(前排右三)、杨嘉墀(二排右一)、钱骥(后排右三)等与欧洲空间代表团就空间技术合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


微信图片_20240717133000.jpg

▲1979年,杨嘉墀(左二)与任新民(左一)参观欧空局空间中心



杨嘉墀院士在战争年代目睹祖国山河破碎,艰难地完成学业,又怀着科学救国的远大理想抱负远渡重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响应党的感召和祖国的呼唤,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面对当年新中国的“一穷二白”,他和其他老一辈科学家们一起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铸就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座座科技丰碑。他是航天工作者的标杆和表率,更是当代航天青年追捧的伟大榜样。


纪念杨嘉墀院士诞辰10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我们汲取杨嘉墀等老一辈科学家伟大的精神力量,肩负起航天强国建设的责任和使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奋力拼搏。


抬头仰望,寰宇深邃浩渺,其中,一颗名叫“杨嘉墀星”的行星将永恒闪耀!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