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0名个人、20个集体“2024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4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
本期刊登的是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裴胜伟的故事。
心怀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 人一生都在蹚时间之河,是踏浪逐梦还是随波逐流?是分秒必争还是驻足等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选择前者的那些人面对浪潮翻涌、暗礁潜藏的逆境,不断开辟新航道,一路高歌向着星辰大海进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裴胜伟就是这样一位踏浪逐梦的弄潮儿。 把梦想变为现实 2006年,博士毕业的裴胜伟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成为卫星预先研究项目的团队成员。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他被委以重任,预研新一代大型公用卫星平台——东方红五号平台。 裴胜伟的同事清楚地记得,当时东方红四号平台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研制工作,裴胜伟则站在空空如也的试验大厅,一边比画一边描绘着东五平台未来的样子,如同一个兴奋的孩子,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裴胜伟提出东方红五号平台采用桁架式主承力结构。由于技术攻关难度大,这项设计起初并不被业内专家看好。为此,他和团队深入钻研,一步步完成原材料选型、部组件设计和整星结构优化,对桁架式结构进行了充分的优化设计和试验验证。 在平台总体论证过程中,裴胜伟和团队历经波折,逐一攻破难题,最终完成立项论证报告并获得专家好评——“这是近年来立项论证报告中写得最透彻、最专业和最完整的。”历经10年风雨,东方红五号平台从预研到全面应用,梦想终成现实。 “急难险重”冲在前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裴胜伟响应五院科研模式转型的号召,从东方红五号平台项目分身出来,一头扎进卫星柔性智造中心生产线的建设。这是集团公司首条整星生产线,意义重大。 他和团队先后完成了该生产线的系统设计、站点建设与调试以及五院“1+3+9”生产线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工作;策划并实施了基于通信技术试验星、工程星等三型典型卫星的生产线调试和验证星的改造以及生产线试生产验证;与团队一起克服时间紧、难度大、状态新等难题,实现了卫星互联网低轨试验星发射的连续成功。 2024年,裴胜伟全年身处急难险重任务一线,最终助力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02组卫星成功发射,成为推动五院科研模式转型、践行“五化融合”的“急先锋”。 不可或缺的“老大哥” 一提到裴胜伟,团队成员就会竖起大拇指,因为他是大家公认最“勤”、最“细”、最“宽”的人,也是对卫星通信事业最“一往情深”的人。 说到勤,没有谁比得过他。在试验现场,不管多晚都可以看到裴胜伟的身影,而且他经常是最晚一个离开;在项目研制期间,针对最为关键的载荷舱研制,他到西安“蹲守”3个多月,与西安分院的同志共同解决技术难题,为载荷舱正常交付做好了技术保障。设计师们说很容易找到裴胜伟,因为项目难点在哪,他就在哪。 说到细,他在工作中“针尖对麦芒”。裴胜伟跟进卫星研制全过程,大到卫星总体设计,小到一个单机电缆走向、一个舱板开口,甚至软件的一个策略,他都会去关注、去琢磨。 针对任务中最为关键的卫星设备,他紧盯数学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校验、技术问题的归零以及问题发生的机理与根源,始终抓根基,促成相关设备的正常交付。 说到宽,他对待同事“宽以待人”。有团队成员说他是大家的“技术后盾”和“精神支撑”。遇到棘手的技术难题,大家找他分析解决;遇到生活上的困难,大家找他倾诉商量;遇到个人发展困境,大家找他指点迷津。 裴胜伟是一个对事业充满热爱且纯粹的人,他时刻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发射那天是他的生日,任务成功后,团队为他举行了简短温馨的庆生仪式,裴胜伟吃着蛋糕,开心得像个孩子,把连日工作的紧张与疲劳忘得一干二净。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一山又一山,山山相连;一程又一程,程程跋涉。千山过尽的“裴胜伟”们,终将迎来万里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