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翱翔一号“立方星”登陆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
科技日报北京8月31日电 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军31日在京透露,我国翱翔系列立方星已形成标准化,年产能可达10—20颗。目前有10颗立方星在研,其中2颗将于年内发射。针对社会对小卫星迫切需要和国际合作需求,专家呼吁应加紧制定小卫星技术管理标准。
周军在31日举行的2016年中国小卫星技术与标准化论坛上表示,相比成本高昂的传统商用卫星平台及产业链,翱翔系列立方星已形成1U、2U、3U、6U、12U卫星平台,拥有20余种标准化组件,与国外部分组件通用,并在成本、定制服务、研制周期、批量生产能力等方面具备优势。他预测,未来几年内每年都会有300至500颗微纳卫星(质量介于1—50公斤)被发射入轨,其中会包括大量立方星。
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中亮认为,当下卫星呈现出小型化与微型化、应用能力实用化、领域全面化、轨道立体化趋势;标准化是实现小卫星实时、快速“即插即用”,完成突发、临时、短时任务的基础。
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刘静表示,小卫星立法已成为国际外空领域热点问题。要遵从更为严格的空间碎片减缓要求,我国应加紧研究制定小卫星设计运行和处置的技术管理标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质量技术部副部长杨多和表示,经过60年发展,中国航天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但仍存在问题。比如面向航天应用的技术标准还有所欠缺,卫星应用长期以来仍处于科研和试验应用阶段,不能满足社会广泛的迫切的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面向创新发展的标准不足,与一些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要求脱节。此外,当前标准较为封闭,并不适应国际合作需求。
为此,航天科技集团决定成立中国航天技术及应用标准化协会,联合航天技术及应用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致力于推进航天技术应用标准建设;发展创新性航天技术,促进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向市场和进入航天工程;促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应用成果的引进、出口和转化,实现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