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问天一甲子 辉煌六十年

时间:2016年09月14日 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7378 字体:

2016年对于中国航天来说注定不平凡。这一年4月24日庆祝了首个“中国航天日”,这一年是航天事业发展60周年,这一年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长征五号即将首次发射。新火箭新飞船升空,同时还有新的发射场投入使用。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在科学技术落后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困难情况下,从白手起家到实现发射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长征”家族大显身手

中国所有的运载火箭都隶属于“长征”系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上个世纪60年代,正是受到这种勇往直前精神的鼓舞,航天人选择用“长征”来为中国的运载火箭命名。“长征”一词贯穿了长征路到飞天路精神的传承。正如这个非同凡响的名字,中国的航天之路开始了一场如当年红军长征般艰苦的跋涉,几十年来,通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终于问世升空。作为中国通往太空的第一枚火箭,长征一号将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入轨,标志中国航天事业进入新阶段。

60年来,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到地月转移轨道,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等技术跨越的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无人深空探测能力。

中国目前现役的10多种型号的火箭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5吨,运载能力远远不够。为了解决现役火箭运载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航天发射需求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在研制运载能力大的火箭上付出了不少心血,预计今年首发的最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吨。另外中国航天人还在火箭推进剂上下了大工夫,未来无毒无污染的推进系统将慢慢取代有污染的化学燃料推进系统。

截至2016年9月1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飞行235次,发射成功率达95.32%。

“航天器”开发太空资源

航天器又被称为空间飞行器,作为开发太空资源的利器,对中国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航天器的研制经历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器3个里程碑式的跨越大发展,目前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人造地球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自东方红一号问世以来,中国现能独自研制、发射和应用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卫星,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0年来,中国发射了“实践”系列等试验卫星、探测1号、墨子号等科学卫星、一代移动通信等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北斗”导航卫星、“风云”气象卫星等。返回式卫星技术的掌握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神舟五号升空,中国通过发射10艘宇宙飞船和天宫一号、二号空间飞行器,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载人三大基本技术,把10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为建造可以大规模、长时间开发太空资源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空间探测方面,中国实施了“嫦娥探月工程”。“嫦娥探月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按计划到2020年以第一阶段为主,分三步走,现在已经完成了“绕、落、回”中的前两步,预计今年首发的长征五号将担当最后一步“回”的发射任务。

航天为民服务社会

现今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享受来自航天技术带来的便捷。比如,现在人们出行必备的导航系统,简直是路痴的福星;用于监测天气的气象卫星,随时随地提醒天气状况;最早用于给人造卫星供电的太阳能电池如今做清洁能源的新兴产业慢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等等。

航天事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捆上了“火箭”。航天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业,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同时也具有高效益。科技成果转移都民用后,衍生出的市场价值非常高。航天对于其他产业的带动,远比其直接产生高得多。太空育种,几乎是航天事业众多“搭车”者中最简单的一个,然而它所产生的效益也最直观。自1987年中国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太空育种以来,已经有近50个品系大面积种植推广。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航天高新技术是综合集成技术,包含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材料能源、环保、计算、网络、通信、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等,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据统计,中国近年来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目前已经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被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民用航天产值已经占据航天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投入产出比高达1 10。

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造就了一支素质高技术精的人才队伍,积淀传承了深厚的航天精神和文化,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标志的辉煌成就。航天探索永无止境,逐梦太空永不停歇。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