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五院空间创客团队“破冰”空间3D打印

时间:2016年10月08日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点击:1751 字体:

最近,五院总体部空间创客太空蜘蛛团队提出的《空间大型桁架在轨增材制造技术探索与地面验证》课题,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支持,引来众人欣羡的目光。


“起源于那场车祸。”提及该课题的来源,太空蜘蛛团队负责人丁继锋说。丁继锋是某型号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说起工作,他眼睛闪亮。“10年来,我一直在努力解决星箭力学环境带来的航天器过设计问题。”


目前,空间3D打印虽然作为一种概念被人提及,但很少有具体可行的技术方案。我国传统航天器一般在地面设计制造,然后发射入轨。航天器的重量和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受运载火箭能力的限制。


把这些状况进行反复分析和对比后,丁继锋决定在工作之余当一次“创客”,对这项“未来可以改变现有航天器设计模式的颠覆性技术”进行攻关。


“除了低头在型号上‘赶路’,我们也需要不时地仰望天空。正是去年年初的那场车祸,让我从繁忙的型号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得以把想法变为现实。”去年2月16日,丁继锋不幸遇到车祸。在医生的强烈要求下,他休假3个月进行治疗,至今依然需要每天进行康复练习。


3个月里,他每天往返于家和北医三院之间,五道口是必经之路。起初只是为了在辛苦的治疗之后歇歇脚,他租了一间小小的地下室。后来,有清华大学的学生、老师和五院的同事陆续加入。在这间地下室里,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空间3D打印机的研制。


丁继锋对空间创客的认识是“一群专业的人,利用业余的时间,做专业的事业”。他说,“我们这些人都是经过航天型号任务磨炼的科技工作者,有梦想,更有脚踏实地的干劲。我们是脚踏实地的追梦人。”丁继锋认为,创新是建立在长期的工作积累和主动思考之上的,抹杀了积累的创新都是“海市蜃楼”。


航天人当创客,这在几年前还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如今在五院,航天“创客”并不鲜见。


2014年3月,五院空间信息网络研究协会成立。在此基础上,去年,五院空间创客团队成立。据发起人何善宝介绍,“目前这个团队已经聚集了98位来自五院各个厂所和机关的‘前沿科技发烧友’。”


近年来,随着航天型号任务的不断增加,高学历人才不断在五院聚集。如何让像丁继锋一样的人,把工作之外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这是这个“民间组织”的初心。


何善宝介绍,现在五院空间创客团队被分为8个小组,通常会在下班后或周末进行研讨,定期举办大型研讨会。“同时,我们还组建了微信群供成员们随时碰撞火花。”


宽松的创新氛围,允许试错的管理理念使空间创客团队的成员们天马星空的设想最终结出了成果。


仅仅一年,丁继锋和同事们的空间3D打印构想成果已初步显现,除《空间桁架结构在轨3D打印技术方案》得到支持外,空间3D打印原理样机已经设计出了“2.0版本”。


除空间3D打印项目外,可以解决人力资源、仪器设备共享融通问题的“羽航智汇”网站,可以为海上石油钻井提供信息的“羽航云采”卫星通信示范站也一一被研发出来。


创新的路从来不会平坦。对于航天创客团队,有人曾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在拉航天科研生产的“后腿”。但何善宝不这样认为。“创客组织是现行科研模式的有益补充。在空间创客团队中,青年人没有任何约束,可以把触角伸到现有科研模式目前可能触及不到的领域。”何善宝说。


空间创客团队在经过一年的运转之后,目前已初见成效并陆续得到多方的关注。但即便这样,空间创客团队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如何促进实体化运行,如何推动预研项目进入工程化应用阶段,如何帮助创客们获取更多的时间和经费支持等,都是等待这个“民间组织”破冰的难题。


何善宝很乐观,他说:“创客们已经用智慧的‘冰镐’奋力敲下了这座冰山的一角,在五院宽松的科学氛围中,我们的破冰之旅早晚有一天会实现。”(姚天宇 庞丹)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