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国家航天局公布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60件大事

时间:2016年10月24日 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8163 字体: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正式创建。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为重温航天历史,总结航天经验,弘扬航天精神,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办公室、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及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新闻媒体,组织开展了“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60件大事”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按照“历史影响力与传播效果相结合、公众参与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原则,经各航天有关单位遴选推荐、网上公示投票、专家终评审议,评选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等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60件大事。


60件大事


1956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航天事业起步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对组建导弹研究的组织机构、人员选调、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5月26日,中央军委确定由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组建导弹管理机构——国防部五局和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国防部五院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钱学森任院长。中国航天事业就此起步。


1958 第一个航天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


1958年4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由20兵团副司令员孙继先率领的20兵团和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率领的19兵团,开赴大西北,在茫茫戈壁滩上,开始建设我国第一座导弹试验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相继组建,四个航天发射场形成了我国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发射场格局,中国航天发射能力持续提升。


1960 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成功,毛泽东主席作重要指示


1960年2月19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市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约8公里。5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参观“T-7M”探空火箭时作出重要指示:“应该是八公里、二十公里、二百公里地搞上去”。航天人备受鼓舞,再接再厉,于当年9月13日,成功将我国第一枚T-7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 我国仿制的第一枚“1059”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苏联“P-2”导弹的第一枚导弹(代号“1059”,后称东风一号)在酒泉进行飞行试验,飞行550公里,弹头命中目标区,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掌握导弹技术方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2月6日、16日,又分别进行了第二枚“1059”战斗弹和第三枚“1059”遥测弹飞行试验,均获成功。


1961 中央批准“两弹”研制,明确中国航天发展方向


1961年8月20日,聂荣臻向党中央呈送了《关于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意了聂荣臻的报告,确定了“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1963年3月14日,中共中央就国防工业建设问题指示: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努力发展电子技术,是研制导弹、原子弹及其配套产品的长远方针。


1962 第一代地空导弹击落U-2等高空侦察机


1962年9月9日,我空军导弹部队在华北地区上空击落一架U-2飞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此后,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先后击落入侵的美军U-2等高空侦察飞机数架,有力遏制了敌对我领空的侦察,捍卫了祖国神圣的领空。


1962 领导国防尖端技术事业的中央专门委员会成立


1962年10月30日,罗瑞卿总参谋长向党中央提交《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领导问题的报告》,建议成立中共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原子能及尖端事业的领导,获毛泽东主席批准。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委员,罗瑞卿兼任专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65年3月2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改称中央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兼管导弹和卫星的研制工作。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都由中央专委决策批准。


1964 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型导弹东风二号发射试验成功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在酒泉进行发射试验,首次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从研仿走向自主研制。通过东风二号导弹的改型研制,初步摸索了自行设计的规律,掌握了导弹从提出任务、总体设计、工程研制,直到飞行试验的主要程序、工作内容和方法。


1966 导弹加装核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国成功用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加装核弹头进行了“两弹结合”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成功,表明中国已具有战略威慑能力。周恩来总理对“两弹结合”试验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要求,成为尖端武器研制工作的十六字方针。


1967 航天测控体系起步建设


1967年5月13日,国家计委批转了卫星地面观测系统工程建设计划。1968年,酒泉、喀什、湘西、南宁、昆明、海南、胶东、长春等测控站相继竣工并交付使用。目前,中国已建成包括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基测控站、海上测量船、天基测控手段在内,能够服务于地球轨道卫星、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等任务,天地一体、全球布局、组网灵活、安全可靠的航天测控网。


1970 我国首型中远程导弹东风四号试验成功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地地导弹东风四号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东风四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对我国掌握多级火箭技术、发射人造卫星和发展洲际导弹具有重要作用。


1970 长征一号成功发射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执行卫星发射任务,也是我国首次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1975 “尖兵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开遥感事业先河


1975年11月2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尖兵一号”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11月29日,卫星回收舱安全降落并回收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77 第一代远洋航天测量船问世


1977年8月、10月,远望1号、2号船分别建成下水,组成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队。远望1号、2号船,代表着我国当时航空、电子、冶金、机电、轻工等多领域的高技术集成。此后,远望3、4、5、6号船陆续下水;2013年,远望21号、22号火箭运输船相继入列;2016年,远望7号下水,我国航天远洋测控和火箭海上运输能力持续提升。


1980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发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向太平洋预定海域首次发射成功,新华社发布新闻公告,人民大会堂召开庆祝大会。这是中国导弹研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明中国的国防实力有了新的提高和加强。


1980 中国成为联合国外空委成员


1980年11月,联合国大会第50次全体会议同意接受中国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成员。中国积极参与制定、协商国际外空规则和重大事务,与联合国外空委的合作不断扩大深化。2010年6月,中国与联合国签署灾害管理与应急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相关协议,该办公室是联合国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致力于外空领域国际合作的分支机构。


1981 首次“一箭三星”发射成功


1981年9月20日,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三颗科学实验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一箭三星”标志着我国发射技术、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多星在轨运行管理技术的突破。


1982 巨浪一号导弹水下机动发射成功


1982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水下机动发射战略导弹的空白,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


1984 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1984年4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二号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4月17日,卫星成功开通通信、电视传输。此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先进低温火箭技术的国家。1986年2月1日,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成功发射,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5 中国运载火箭正式投入国际市场


1985年10月26日,航天工业部对外宣布,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中国长城工业公司负责承揽国外用户卫星发射服务业务。


1985 航天人获我国第一号发明专利


1985年12月,航天207所胡国华拿到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号为“85100001.0”的证书,成为新中国“第一号专利”发明人。专利名称为“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方法和装置”,即把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黑白图片根据某种特征变成彩色图像,从而看到更多信息。


1986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并投入运行


1986年12月20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并投入运行,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站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目前存有1986年以来的各类卫星数据资料,是我国时间最长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历史档案库,具有覆盖我国全部领土和亚洲70%陆地区域的卫星数据实时接收能力。


1988 我国首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


1988年9月7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新研制的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送入预定轨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中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从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发射14颗气象卫星,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气象卫星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成员,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发展,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1990 中国首次发射外星获得成功


1990年4月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卫星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这是中国承揽的首次商业发射服务。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国际航天商业发射领域的国家。


1990 二十四字“航天精神”提出


根据聂荣臻元帅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精神,结合航天系统的具体特点,航天工业部党组对航天精神的基本点做了新的概括,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1990年5月,聂荣臻元帅亲笔书写了这一航天精神。航天事业正是在这一伟大精神的指引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90 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成功发射


1990年7月16日,我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一颗模拟星和一颗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二号E低轨运载能力达到9.2吨,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4.8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1991 钱学森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授奖仪式,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火箭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94 “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发射成功


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将实践四号科学实验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大幅提升了我国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获得“金牌火箭”称号,迄今为止共进行25次发射,全部获得成功。


1997 110条质量管理措施助力中国航天走向辉煌


1997年3月8日,面对中国航天连续出现各类质量问题的严峻形势,航天工业总公司颁发《强化航天科研生产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简称72条),提出了解决航天深层次问题的政策和办法。此后,又先后颁发《强化型号质量管理的若干要求》(简称28条),制定了质量问题归零的“双五条”标准。这一系列系统、加严的质量管理措施,为后续中国航天的连续成功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11月,航天质量问题归零的“双五条”标准成为国际标准(ISO18238),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


1997 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三号成功发射

佚名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