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景海鹏、陈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圆满完成世界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迈入了人-机器人协同工作的新领域。
然而,说出来很多人都不相信,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首次”的机械臂操作终端研发团队的三位核心成员刘冬雨、罗超、张峤居然都是80后年轻人,而其中年龄最长的罗超,更是用自己的严谨认真与团队一起,完成了一项项极难任务。
项目立项,首战告捷
罗超毕业于中科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可以说是一个机器人学的门外汉。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不管日常型号工作多忙,他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学习机器人学知识,向机器人专业出身的同事请教学术问题,调研空间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国际上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在载人航天领域应用的前景。有时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他会和同事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又会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
为了探索和验证仿人型机器人在轨维修的操作能力,罗超在部领导和室领导的支持下,南下深圳购买了一台工业机械臂,并参与设计建造了模拟ORU样机,原理样机初具雏形。经过几个月披星戴月的方案论证和项目上报工作,项目终于得到批复,但是为了后续工作顺利开展,他顾不上庆祝,又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方案深化设计之中。
产品研制,一波三折
受研制经费限制,机械臂操作终端产品不可能全部采用高等级的宇航级产品,如何在保证产品可靠性的前提下合理选用元器件,又是摆在子系统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对产品等级的不断摸索,罗超和团队成员们提出了子系统产品分类管理的产保新模式,解决了经费与产品等级的矛盾。
产品等级的问题刚有眉目,研制进度的风险又凸显出来。罗超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还记得在部里组织培训学习时,一位领导讲过的话:当你面对一个型号项目,不知道从何处着手管理时,计划流程就是最好的抓手。罗超按照技术流程梳理出计划流程,形成待办事项,各自“认领”。他坚持每天召开班后会,检查每天待办事项的落实情况,做到闭环管理。
罗超组织开展了机械臂操作终端初/正样热试验,对15种工况、21个关节、6类参数共计1800余组试验数据认真分析判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多次识别并解决了产品设计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确保新研产品零缺陷交付总体。试验期间子系统的机电类产品发生了问题,他与单机单位设计师一起排故,夙兴夜寐,出谋划策,终于使得初样、正样产品均合格走出高低温箱。试验结束后,单机单位负责人也对罗超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印象深刻,多次向型号领导表达了对五院人“严慎细实、精益求精”工作作风的钦佩之意。
在机械臂操作终端参加整舱可靠性增长测试后的设备撤收过程中,罗超对产品试验后状态逐一进行确认,眼见为实,敏锐地发现了被操作对象的紧固件周围出现少量铁屑,他及时上报了质量问题,并组织现场人员排查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消除了任务存在的隐患。
矢志不渝,不忘初心
成功的果实历来都是汗水浇灌而成,罗超也不例外,每天不把待办事项落实到位,绝不回家,每周的工作时间都在100小时以上。罗超的妈妈长期受病症折磨,他也只能利用国庆放假几天陪妈妈住院,假期还没有结束,他就又返回岗位继续工作。
在参加整器综合测试期间,罗超和团队成员一起,白天按照试验细则完成正样产品测试,整器断电后,又到初样器上利用初样产品提前验证数据注入,继续加大测试用例,经常在AIT大厅包宿,困了就出来喝口水洗把脸,然后又回去继续工作。当别人问他这么辛苦值不值得,累不累,他总是笑着回答“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就连来参加机械臂操作培训的航天员乘组也对他的工作精神挑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才是航天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