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玲,北京卫星制造厂电子装配领域的技能高手,凡经她焊接的产品检验合格率均达到100%,多次承担“神舟”、“嫦娥”等重要型号,打造出了响当当的航天品质。凭借高超的技能和过硬的质量,刘国玲获得过“航天技术能手”、“北京市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航天基金奖”等诸多荣誉称号。而成功的秘诀则来自于她的两本质量“真经”,一本记着工艺要求,帮她将任务烂熟于心;一本记着问题心得,让她对工作时时思考。
一本“真经”写满工艺要求
因为技能高超,刘国玲接的活儿往往都是大电缆,一根电缆有好几十个电连接器,仅接点表就有好几十页。这时她不会马上动手,而是打开自己的小本子开始记录工艺要求,仔细研究接点表和分支图,然后把所有的接点关系梳理成一张类似字典目录的表格,焊接的时候,只要按照目录很容易就能找到对应的图纸页数和接点关系,再干起活来自然是“一气呵成”。这“一气呵成”的冰山一角下,其实是刘国玲缜密的逻辑思维,只有提前把工艺要求梳理得一清二楚了,下手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出错、不返工。
在笔记本上记录工艺要求的这个习惯是刘国玲来到航天后逐渐养成的。22岁,她作为技能人才引进航天,一入厂就顶着“北京市技能能手”第二名的光环。但她很快发现,航天和以前干的民用产业完全不一样,对质量的要求特别“苛刻”。她的师傅陈荣华就常对她说:“卫星上天可不是质量的终点,一颗星直至寿命的终结,我们的电缆都要能保驾护航。”从那时起,“质量”二字就扎根于心底。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不管是大电缆还是小电缆,不管是难活儿还是简单的,刘国玲都严格记录每一项工艺要求,严格按照工艺规范制作,从不省略一个步骤,产品在交付之前,她总是要认真检验一遍,以保证质量的万无一失。她总说:“从我手中出来的产品,我自己得先放心。”
一本“真经”写满问题心得
刘国玲的案头上还趴着另外一本“真经”,也是刘国玲最爱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和心得体会。
2007年,“神舟七号”宇航员出舱脐带电缆的任务落到了刘国玲的头上。脐带电缆是连接舱外宇航服和舱载设备的电缆,是宇航员出舱活动的主要承力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被称为宇航员的“生命线”。这是国内首次加工这类电缆,为了保障宇航员的出舱安全,设计单位对电缆的电性能、机械特性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其中最难的是电缆的柔软性问题。普通的电缆一般都是直接将导线绑扎成束,但是这样绑扎出来的电缆又硬又粗,在柔软度上就完全达不到脐带电缆的要求。那怎样使电缆变软呢?刘国玲和技术人员都陷入了困境,连第一步迈向哪里都没有头绪。有一天,刘国玲又打开了她的问题小本,开始在上面写写画画,忽然她看到以前在本上画着的盘在一块儿的电缆线,灵机一动,对啊,把电缆缠成圈状不就没那么硬了吗?就像一根粗铁丝很难发生形变,但是同样粗细的铁丝弯成的弹簧就很容易晃动,发生形变。硬度问题解决了,但在实际盘线时又遇到一个问题,不论怎么缠绕,最里面那根导线总是会转动,角度无法控制,软度就没法保证,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刘国玲左思右想,里面的导线之所以动是因为没有支撑,如果用一根线当“内芯”,不就起到了加固支撑的作用吗?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工艺设计人员,最终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电缆中间加一根柔软的锦丝绳作为稳定的“轴心”,既圆满解决了脐带电缆的导线应力消除的难题,也保证了电缆的柔软度,为脐带电缆的国产化突破了关键技术。
2013年,在嫦娥三号火工品首次使用某类型电连接器中,刘国玲协助工艺解决了焊点“低温蠕变”的难题。以前电缆焊接都是先焊接再成型,当装配尾罩时就可能致使焊点受力,久而久之就出现低温蠕变,导致焊点开裂。刘国玲凭借经验,提出了先成型再焊接的方法:先把导线拧成八字麻花状,再甩出,这样就减小了焊点受力的强度,也就不会再出现低温蠕变导致开裂。这个办法不仅解决了当时的问题,在后续嫦娥型号中也一直沿用,大大提升了卫星电缆的质量。成型焊接这个工艺改进还提炼成了五院的绝技诀窍,让广大航天电装工人们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