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硕士毕业至今,王静从一个少不经事的毕业生,成长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技术精通、年轻有为的骨干。七年时间里,她褪去了年少的稚嫩,换来了理性的成熟。她为国内首条高温集热管规模化生产线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深抠细节不畏艰
初入公司和所有的新人一样,王静做着公司种种基础工作。每天测绘图纸、调研数据、写实验报告等等,但她从来没小看过这些“简单”的工作,她秉承“做什么事都是有用的”原则,认真地对待每件小事并努力研究着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她被公司调到怀柔生产部,负责产品中试线的工艺和设备调试。这是她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工厂,机械专业毕业的她,对真空专业知之甚少。最开始她能够做的,只是为设备安装人员寻找各种型号的螺钉。从直径4mm,6mm,8mm到20mm,长度8mm,10mm到40mm,十几种上千个螺钉杂乱地混在一排排盒子里,需要不断整理、分类和传递。一周后她练就了新本领,一眼就能分辨出螺钉的规格,分毫不差。
在集热管研发及生产工艺摸索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影响集热管的性能指标,很多人的汗水会因此而白白流逝。王静和生产部的同事们常常是干上一天,进入到最后一道工序往往已是深夜。“等待最后出成品的五个小时,是最难熬的时候。每听到一次玻璃破碎的响声,意味着一天的努力又失败了,心中绝望翻涌”。王静压力大的时候,心里像压了块石头透不过气,需要不断的深呼吸,她有时一个人静静的坐在车间里,对着图纸一次又一次的研究,对着工艺一遍又一遍的思考,对着设备一遍又一遍的琢磨。渐渐地发现,即使是握手大小的力,肉眼看不见的孔隙,都会造成产品的前功尽弃。之后的日子里,王静笔记本不离手,时时记录设备和工艺状态。有段时间是冬季的户外记录,每分钟需要记录一次数据,怀柔的冬季北风强劲,冻得她一边跳脚一边抱着本子记录。将工艺时间规定到秒,将工艺行为规定到每个动作。经过几个月的日日夜夜,在希望和绝望中挣扎,终于产品的一次合格率由最初的10%提高到了85%。
学习实践不停歇
随着中试线的建设接近尾声,2012年初王静被调回北京总部项目办,进行航天太阳能光热产业园项目建设,主要负责项目办的总体管理工作和两个千万级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项目调研期间,她跑遍了中国大江南北,甄选可靠的质量和服务,有次连续三次出差累到身体虚脱;一套设备的供应商可能有十几家甚至二十家,为保证找到最优的,就一家家去谈,一家家沟通,比较各家方案优劣,性价比如何。最终,她们按政府和项目要求完成了43台/套非标设备的评审,光是相关的会议记录就装满一个档案盒。在河北省沧州市高新区,为赶在2014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她与现场调试人员一起,又过了一个没有暖气的冬天。设备与厂房的基建工作一起推进,项目组与建设民工们同吃同干,每天在八面漏风的还没装窗户的厂房里,进行着安装调试。真空设备对环镜要求高,一点粉尘可能给设备带来致命损害。为保证使用环境,每天开设备前都要从车间清扫出成堆的土。大家一起清扫的时候,粉尘扬起,人整个被湮没其中。每次下班身上一层厚厚的灰,轻轻一拍呛到不行。气温较低的那些天,自来水直接冻上了,出不了水。每次用水要么等着用热水浇开,要么等到中午太阳好时用木棍敲水管,用手帮它化开。终于,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国内首条高温集热管规模化生产线,年产集热管8万支,到目前为止,这条线仍是国内之最。王静所负责的核心设备——自动镀膜线,也成为国内首条规模化生产4米集热管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自主研发和完全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