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航天强国:“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时间:2018年03月07日 信息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官方微信 点击:2733 字体:

2017年10月18-24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宏大壮阔而坚实有力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瞭望》周刊推出两会特别报道《迈向“强国时代”》。

航天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记者专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张洪太院长,发表《航天强国:“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文章,充分宣传了空间技术在推动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作用,以及研究院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到2030年左右,我国将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到2045年,将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建设航天强国已经“绘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2月12日,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双星发射任务,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两颗卫星成功送入浩瀚太空。发射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发射中心,强调要强化使命担当,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飞天梦想启航

上世纪50年代,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毅然作出发展航天事业的重要决策。60多年来,中国航天逐步成长壮大。

一方面,从空间技术领域发展来看,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技术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使空间技术成为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中与世界先进水平最接近的技术之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张洪太介绍,从1956年至今,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1956年到1976年,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为标志,我国的空间技术实现了初步突破;1977年到1986年,以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和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为代表的卫星研制任务顺利完成,将中国空间技术由试验阶段推进到实用;1986年至1999年,中国空间技术快速发展,开始全面转入工程应用阶段;1999年至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水平的提升,中国空间技术进入了实现重大突破、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和军事航天装备体系建设全面加速的大时代。

自1992年9月,党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后,载人航天工程已圆满完成第一步载人飞行和第二步建设空间实验室的目标,正在向完成中国空间站建设的第三个目标迈进。

同时,中国的探月工程于2004年启动。2007年10月、2013年12月,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三号探测器完成了探月工程的前两步“绕”和“落”。备受瞩目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发射,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开展月球探测,是中国空间科技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张洪太说。此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也进展顺利,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今年,我国将建立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周边国家提供服务。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30颗北斗三号卫星在轨,完成北斗系统全球组网。

另一方面,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60多年里,中国运载火箭具备了布局合理,覆盖全面、自由进出空间能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载荷的能力,运载能力和入轨精度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自2015年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先后成功首飞,提升了我国自主、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一系列无毒无污染新型火箭将使长征火箭家族整体实现更新换代。

2016年我国全年发射次数首次跃居世界首位。今年以来,截至2月13日,43天的7次发射,正是长征系列火箭高密度发射的一个缩影。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介绍,长三甲系列火箭全年将执行14次发射任务,而对于长三甲系列火箭来说,高密度在后续几年里将会成为常态。“从2018年到2020年,长三甲系列火箭预计将执行40次发射任务,我们的任务非常饱满。”

按照《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规划,到2020年,长征系列主流运载火箭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面向全球提供多样化的商业发射服务;

2025年前后,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研制成功,亚轨道太空旅游成为现实;

到2030年前后,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提供强大支持,并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强充足的运载能力;

2035年左右,运载火箭实现完全重复使用,以智能化和先进动力为特点的未来一代运载火箭实现首飞,高性能智能化空间运输系统将实现广泛应用;

2040年前后,未来一代运载火箭投入应用,组合动力两级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成功,核动力空间穿梭机出现重大突破;

到2045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组合动力单级入轨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成功,新型动力进入实用性开发,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雷凡培介绍,力争到2020年,我国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年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基本达到世界航天强国水平;到2030年,推动我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航天技术指标从30%提高到60%,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到2045年,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

由大到强需提升七种能力

走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展览厅,东方红一号备份星、神舟飞船返回舱等珍贵实物呈现眼前。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一代代航天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我国已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中国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完整配套的航天工业体系和种类齐全的产品体系,部分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张洪太说,但与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相比,我国仍是航天大国,有些方面尚未达到航天强国的标准。

从国际上来看,航天强国通常拥有先进的航天运载能力,能够实施月球采样返回、火星着陆探测等深空探测项目,建设并运行空间站,空间资产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全面服务于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这些“标志性”事件背后,展现的是一个国家设计、工艺、材料的先进制造能力和空间飞行器、发射场、测控等多系统协同攻关能力。

张洪太说,研究分析美国、俄罗斯等传统航天强国的历史实践,航天强国通常应具备空间资产大、支撑能力强、创新能力佳、产品质量优、工业基础好、产业水平高、影响范围广等7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空间资产大是航天强国的必备条件。航天强国在航天器发射次数、制造数量、空间资产与在轨规模等方面都要居于世界前列,拥有自主开发、稳定运行、门类齐全的航天系统及应用体系。

其二,支撑能力强是航天强国的根本属性。军事航天装备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满足战略、战役和战术各层面应用需求;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能够长期、连续、自主稳定运行,并建立了协调配套的卫星应用系统。

其三,创新能力佳是航天强国的动力源泉。技术水平先进,创新投入产出比大,综合技术实力强,并在某些领域引领航天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率先开展创新性研究项目和重大工程。

其四,产品质量优是航天强国的立足之本。相关技术指标居世界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持续的产品保证、质量保障和风险控制能力,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其五,工业基础好是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建立起独立自主、结构均衡、完整齐全的强大的航天工业体系,并牵引、带动、辐射相关行业技术提升和新产业兴起。

其六,产业水平高是航天强国的关键指标。产业规模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产业自身发展能力强,航天产业不仅在国内经济体系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而且融入全球产业链并占据高端价值链,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国际环境。

其七,影响范围广是航天强国的重要体现。航天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战略引领作用,行业吸引力、产业竞争力以及行业发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国认可,具有较高的国际航天事务主导权。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这样描述未来的发展愿景:全面建成航天强国,具备自主可控的创新发展能力、聚焦前沿的科学探索研究能力、强大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有效可靠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科学高效的现代治理能力、互利共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拥有先进开放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稳定可靠的空间基础设施、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挺进航天强国

未来,太空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航天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和中国空间事业的主力军,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迎来了建院50年纪念日。张洪太介绍,研究院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航天强国建设要求,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按照建设航天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力争在空间技术领域率先达到强国目标,全面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各项进程。

2020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到来之前,研究院将全面完成北斗导航全球组网、探月工程三期取样返回、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三个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任务,并发射火星探测器,空间站建设的第一个核心舱也将进入太空,综合空间技术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2030年,研究院将具备载人登月能力、火星取样返回能力,完成空间飞行器在轨维护与服务系统重大科技项目,空间基础装备体系实现一体化、网络化发展,军民商用空间系统的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全球覆盖、实时获取、安全可控、随遇接入、按需服务的目标,综合空间技术能力进入世界前两名,推动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

2040年,研究院将实现太空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为我国在全球太空治理体系和国际航天事务中的行业话语权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