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今天
2013年12月14日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
嫦娥三号探测器
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
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
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今天
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四号任务的美好祝愿
一起回顾嫦娥三号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
2008年3月,探月工程二期立项。研究院及时召开了启动会。面对嫦娥三号技术新、难度大、系统复杂等带来的巨大考验,嫦娥三号总指挥张廷新、总设计师孙泽洲带领只有30出头的年轻队伍迎难而上、集智攻关,突破了着陆减速、着陆段的自主导航控制等关键技术。
▲嫦娥三号研制现场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经历地月转移、环月等工作过程之后,12月10日,嫦娥三号从100公里×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降至近月点约15公里、远月点约100公里的椭圆轨道。这是嫦娥三号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
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先后完成点火准备、主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等动力下降过程,实现从距离月面15公里高度安全下降至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全过程约12分钟。
先是发动机开机,嫦娥三号探测器拖着橘红色的火焰尾翼,飞速下降。
10秒、20秒、50秒……随着点火时长的不断增加,月球越来越近,嫦娥三号的飞行速度也逐渐降低。接着,降落相机开机,为后续避障着陆提供了安全保障。
嫦娥三号降落至距月面约3公里的高度,由主减速段进入快速调整段。在仅有的20秒快速调整段内,嫦娥三号需要不断调整身姿,尽量让自己的“腿”向着垂直月面的方向变化。
接着,转接近下降模式。嫦娥三号开始了粗避障的征程。在这阶段降落过程中,地面人员将对嫦娥三号光学成像敏感器传回的月面图片信息进行精确的地形重构和恢复,以检测出直径大于1米的石块或坑,确定安全着陆区。
飞过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陨石坑,掠过了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大石块,嫦娥三号探测器最终悬浮在距月面着陆区上方约100米的空中。在不到30秒的悬停时间里,它要用三维成像敏感器对着陆区进行精障碍检测,并在后续避障段进行最后的精确避障,选择最安全的着陆地点。
然后,转避障模式。100米,90米,80米……嫦娥三号怀抱“玉兔”号月球车瞄着悬停段给出的安全着陆点位置飞去,缓缓降落至距月面30米的高度。
紧接着,缓速下降段开始了。嫦娥三号翩翩降落。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7500N发动机关机,转无控模式!嫦娥三号在着陆点上空两米多的高度上,依靠自身重力向月面落去。微微溅起的月尘下,嫦娥三号探测器怀抱着“玉兔”号月球车已四脚着陆,稳稳地落在了月面上。
这是人类时隔37年之后的首次重返月球,上一次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着陆还是1976年。嫦娥三号着陆点周边方圆77米区域被命名为“广寒宫”。
▲嫦娥三号着陆位置
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分离。“玉兔号”月球车安全行驶至月面。随后,嫦娥三号两器相互拍照,并将图像数据传回地面。
▲两器互拍之着陆器
▲两器互拍之月球车
随即,嫦娥三号开展了着陆器就位探测和月球车月面巡视勘察的联合探测,开始进行“探月、巡天、观地”等科学探测。嫦娥三号克服了月面自然环境恶劣、昼夜温差极大的困难,创造了迄今为止人类探测器月面工作时间的最长记录,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成果。
在此,预祝嫦娥四号探测器落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