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晚,在央视播出的《一堂好课》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戚发轫院士主讲了一堂生动的“航天课”,他带领众多学子和观众走近中国航天,感受这一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的伟大力量,叩问初心使命,展望星辰大海。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堂精彩的航天课!
中国航天发展
天是人类生活的第四环境,是国家主权的第四个疆域,也是人类资源寻求的重要方向。除了开掘轨道资源、研究环境资源,人们还将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中是否有地球稀缺的东西、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作为探索宇宙、认识宇宙的长远目标。
中国航天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利用太空的能力、捍卫太空的能力,而且这三种能力在世界上是一流的,所以说我国是航天大国。
进入太空的能力。天在大气层之外,进入太空靠航天技术,航天技术的基础是运载火箭。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上了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备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虽然是第五个,但是我们进入太空的能力是比较大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达一百七十三公斤,比前四个国家(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的卫星重量加起来还要大。
利用太空的能力。各种各样的航天器大概有三大领域:应用卫星、载人航天技术、深空探测技术。
第一个领域,应用卫星。现在,世界上有一千多个卫星在太空中,其中,中国的卫星就有三百多个。我国近四五年发射的卫星数量,每年是世界第一。
中国有传输、获取和发布信息的各种卫星,广泛服务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
通过一个例子讲述通信卫星的作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要覆盖全国、覆盖全世界,要靠通信卫星。当年没有通信卫星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靠微波中继,只能覆盖人口的37%。1975年,中央决定要搞中国的通信卫星,花了九年的时间,1984年把东方红二号卫星送到三万六千公里赤道上空,相当于把中央电视台的天线送到静止轨道了。这个效益是很大的。现在我们的通信卫星不仅中国在用,已经走入全世界,整星出口到南非的尼日利亚、南美的委内瑞拉、玻利维亚、欧洲的白俄罗斯、亚洲的老挝和巴基斯坦等。
第二个领域,载人航天技术。中国人是第一个敢于冒险上天的,叫万户。在数百年前他在椅子上绑了四十多个自制的“固体火箭”,举着两个大风筝点火上天,结果壮烈牺牲。世界上都认为第一个上天的航天员是万户。现在月球的环形山有个叫万户的纪念地。二十世纪,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第三步是空间站建设阶段,2022年左右,要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第三个领域,深空探测技术。要探索浩瀚的宇宙,要把宇宙中大的行星、有用的卫星、小行星搞清楚,能够利用它们的资源。中国探月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绕月飞行。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已经圆满完成任务。第二步是落月,中国做了外国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把嫦娥四号送到月球的背面。第三步是“回”,就是从月球上拿一点东西回来,分析月球上的资源。
探索火星,只有火星离地球最近的时候去才最方便,这个时候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今年就有这样一次机会,所以今年我们要到火星上去,而且要把火星车送上去,就是一次完成三件事情,绕、落、巡视。
利用太空这个能力,这三个领域中国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
中国航天精神
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但是现在面临的挑战仍然很严峻。我们这一代人是解决了有无问题,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赶超,我们要做他们没有的东西。所以我们靠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强大的梦想,要有一种精神的力量。
嫦娥四号发射成功后,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所以我想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梦、要有一个信念、要有个理想。我们航天事业六十余年了,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这种事情是无形的、看不到也摸不到的,但是它以巨大的力量推动我们队伍能够克服困难。在2016年,中国航天创建六十周年的时候,国务院把每年的4月24日定为航天日。这航天日的目的,就是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国尤其是全国的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积蓄人才的力量。
六十多年中国航天事业铸就了什么精神?
第一,是航天传统精神。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核心是自力更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事业,包括个人要想发展、要想强大、要想超过别人,必须靠自己,要自力更生。在1966年导弹核武器两弹结合打成就靠我们自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核心,当年需要,现在更需要。所以在座的年轻人更要努力,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第二,是“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以后,99年提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加了一句话,热爱祖国。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感受到了中国落后就要挨打、受气,所以大家的感受是一定要保家卫国,这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激发出来的理想。这种精神永远也不应该忘掉,要铭记历史。
在研制“东方红一号”的时候,要保证《东方红》乐曲不变调,要不出问题。我们将能想到的、能做到的实验都做了,都没有问题。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很困难,要做低温实验,没有低温实验室,就在海军放鱼放肉的冷库里头做,夏天穿着的塑料鞋出来以后都变脆了、都碎了,就在那种环境下完成任务。所以这种精神现在提倡教育,我想我们要主动地去了解这个历史,主动接受这个教育,确确实实做到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团队、爱我们的岗位,就是爱国。
不要把爱国看得那么神秘,高不可攀,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鲜血就能把我们的智慧、把我们的时间、把我们的能力献给你的岗位。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现在你们志愿都是自己填的、自己去的,你应该更爱那个事业。所以我想现在我们每个人能把自己的岗位工作搞好了,国家就强大了,这就是爱国。
第三,是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1992年到2003年,经过11年将杨利伟送上天。我是亲历者,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航天人、航空人、我们年轻人都要有这种精神,对我自己来讲我也有点考验。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我能干吗?领导也跟我们要求过,可以失败,航天员不能牺牲,要救回来,我们中国(航天)不能死人。怎么来保证?要做充分的地面试验,热真空试验,振动试验、力学试验、电性试验,(领导)表扬说你们真不简单,你看这么快,明年能发射吗?我说太困难了,不能行。群众是有智慧的,我们两位副总师和一些人是参加过返回式卫星(研制)的,返回式卫星我们很成功,也是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做过的,他们有返回技术的实际经验。能不能把我们地面做实验的这些设备,改装成为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应该说这是有根据的,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它不仅回到中国,离预定的那个落点只差十公里,这是世界最精准的。
我们航天还是压力很大的,现在我们都说我们自己是个大国了。我们确实比较强,但是我们在航天技术、空间科学方面还有差距。探索浩瀚的宇宙,我们就到了月球,火星还没去啊。人家八大行星都去过,我们这就是差距。另外我们中国卫星是世界上第二多的,但是我们用得并不好,我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给国家创造财富,我们也落后,从这个意义讲,中央也提出我们三个领域要平衡发展,我们现在还不平衡。
中国航天确实成绩很大,在世界上被人家很看得起,但是我们要明白,要想在第二个一百年成为科技强国、要在2045年左右成为航天强国,挑战很严峻。你们要知道,任务在你们身上,希望大伙努力。还是按习主席那句话,要有梦,要创新,要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