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倍增干劲!听完政府工作报告,五院代表委员这样说

时间:2023年03月06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536 字体: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政府工作报告点赞这些航天成就。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6名两会代表委员认真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倍感振奋,第一时间分享心得体会,交流感悟感想。

 

全国政协委员,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

 

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务实、数据详实,谋划未来目标明确,部署工作重点突出。尤其是报告中对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航天成就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的新要求,让我们航天人倍感振奋、也深感使命之重。

 

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靠的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一代代航天人精神力量的赓续传承。建院55年来,五院创造了以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为代表的辉煌成就,积淀下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为代表的航天精神,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和强大精神力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更要以实际行动彰显“航天强国建设引领者,空间事业发展领导者”的定位。五院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上级各项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圆满完成好全年各项任务,以一次次型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贡献五院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孟飞

  

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感受最深的就是务实和精炼。报告中就今年的重点工作提到了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这也是我十分关注的一个方面。我所在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是“航天强国建设引领者、空间事业发展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梦太空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倍努力,不断攀登科技新高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在这次政协会议上,我紧密结合科技自立自强和航天强国建设,就加快我国地月空间发展提出了提案,从顶层规划、空间资源和产业市场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地月空间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不足,建议要抓住机遇,尽快开展地月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并加快实施系统建设,为地月空间发展提供基础性、通用性的通信、导航、监测等服务,牵引空间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助推地月空间经济,培育新型支柱产业,打造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平台,共享共建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彰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全人类和平利用地月空间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在航天强国建设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全国政协委员,五院510所党委书记王润福

  

今天上午,在全国人大十四届一次会议上认真学习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深刻感受到在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环境和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倍受鼓舞、催人奋进!报告也发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发展蓝图,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强音,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奋进新征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一名科技界的政协委员,我尤为关注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部署,强调要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落实科技强国战略。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自立是要求,自强是目的,创新是关键,要在技术创新、创新驱动发展上下功夫,在国家层面构建“创新驱动发展链”,重点推动“发展需求链、技术创新链、主体责任链、政策制度链”建设,实现“一链牵四链,四链融合”。要聚焦国家重点行业、高技术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核心器件、基础软件、关键产品、科技仪器设备、重大装备等的发展要求,体系化布局、一体化发展,形成“国家重点领域发展纲要”。据此纲要形成“国家共性核心技术发展规划”,由科研单位、高校和科技型企业承担。形成“国家行业关键技术发展规划”,由行业内科技型企业为主体承担。通过一纲要、两规划引领高技术行业、高科技企业、现代产业链的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加快推动制度和管理创新,全面激活科技创新力,赋能赋力。要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合作模式、职责责任、考核激励等方面率先创新,理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五院510所量子频标事业部技术总监陈江

  

现场参加2023年全国两会,一方面感到很骄傲,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二是经济民生持续改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航天一线科研工作者,我能够切身体会到国家对研发创新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国家的支持下,我们成功研发了铯原子钟、原子磁力仪、光学频率梳等产品,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特别是在事关国家战略技术领域,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地方和行业两类资源的优势,推进协同创新。比如,通过“国家队”+“地方队”模式,打造出定位精准、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通过争取国家或地方政府专项投入,加大对地区科研群体创新的政策激励力度,加速创新要素向科技创新主体集聚,推动科技型创新实体量质齐升;通过突出“稳育引用”等重点环节,精准实施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党和政府关于民生工作的一揽子措施和取得的重要成就,使我们倍感温暖。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依靠人。一个持续向好的经济民生环境,是一线科研工作者安心工作、矢志创新的重要基础。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必将为高技术创新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保障。我们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同时努力缩短科技创新回馈周期,提高创新人员福利待遇,让更多的研发人才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创新工作中。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造,全面激发创新动力。要下功夫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才挑大梁,让更多的人才竞相涌现,形成梯次衔接的创新团队,厚植创新土壤。要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早布局国标标准和专利,拓展和深化国际影响力,把握前沿技术发展的主动权。

 

全国人大代表,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很荣幸作为十四届人大代表,现场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系统回顾了国家过去一年和五年方方面面的工作,明确了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建议,为我们后续工作擘画蓝图,催人奋进。

 

过去的一年,困难重重,成绩不易。面对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在攻坚克难中稳住经济大盘,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作为一名航天人,同时也是一名中国探月工程、天问一号首次行星探测任务的亲历者,内心无比自豪和骄傲。中国航天一直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新的一年稳中求进,发展目标务实。报告针对科技发展指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体现了政府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支撑。风好正扬帆,奋斗正当时。后续我们将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开展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天问二号等型号研制,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全国人大代表,五院513所所长李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3所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持续开展数字化研究所建设,打造航天电子产品智能制造的新范式。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面对航天高密集发射和产品升级换代的迫切需求,研究所承担的研制任务迅速增长,且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如何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完成任务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航天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我们从研制工具、方法和手段上寻求突破,面对多专业协同设计、仿真验证手段不足、生产制造智能化程度不高、管理效能提升不快等问题,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与研制流程深度融合,开展了系列数字化改革的实践,释放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一方面有效应对了需求倍增、保质交付带来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搭建了智能制造生产线,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最佳实践。

 

目前,513所在上级的坚强领导下,践行“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发展要求,并深入推进实施“产品化、数字化、国产化、规模化、技术经济一体化”的“五化融合”,以航天电子产品全流程数字化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试验、服务保障全周期为脉络,以数据应用为关键要素,通过“流程-模型-数据”驱动航天电子科研生产及经营管理全过程活动,从而全面提升研究所智能制造能力,为数字航天和数字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