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中星6E卫星成功发射!我国安播卫星家族再添新星

时间:2023年11月09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695 字体:

2023年11月9日19时23分,在群山环绕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抓总研制的中星6E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顺利升空,我国安播卫星家族再添新成员。


微信图片_20231110140750.jpg


中星6E卫星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广电专用传输卫星。该卫星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公用平台,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固定通信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射成功后将作为“挑大梁”的主力星,承担我国广电安播重任,意义重大。


  “勇挑大梁”的它,

  既是“接替星”又是“超越星” 

中星6E卫星是为满足我国广播电视传输市场和通信业务市场需求而研制的一颗卫星,在轨交付后将接替国外制造商的卫星——中星6B卫星,全面承接其C频段广电业务,并进行能力提升,满足国家广播电视安全传输要求。


作为一颗安播“新星”,中星6E卫星不仅能够为我国中央及地方95路卫星电视和213路数字音频广播提供服务,还凭借多项“新”能力拓展了卫星功能,增加了8K超高清业务,用户收视范围以及用户收视质量将获得大幅提升,助力我国广电安播事业蓬勃发展。


据五院中星6E卫星设计师介绍,为了满足用户对卫星覆盖性能指标的高要求,研制团队采取了多种方法降低型面误差,改善天线辐射特性;采用功率合成技术,满足面向8K超高清视频传输业务需求。同时,研制团队为卫星配置了4路高频带宽通道,增大了载荷功率,使数据传输速率得到显著提升。此外,采用目前C频段连续波最大输出功率行波管放大器,相比中星6B卫星功率提升31%。面向广电安播工程,通过完善卫星转移轨道自主和故障恢复能力、关键产品优中选优等措施,持续提升平台健壮性。


采用新技术,实现在轨示范应用  
中星6E卫星在满足C频段广播电视传输业务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平台潜力和频率资源,配置了Ku频段高通量载荷和第四代DTP(数字透明处理器),大大增强了Ku频段高通量载荷灵活性,为通信领域在轨灵活载荷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据五院中星6E卫星设计师介绍,DTP技术使系统具有适应能力强、组网灵活、支持业务类型多样等特点,可实现通信模式由“两跳”向“一跳”模式转变,实现宽带接入业务及星上自组网,满足政府专网、应急通信、企业专网的需求。


由于第四代DTP属于跨代新研设备,功能复杂,技术难度高,在项目启动之初,单机热耗大、散热设计困难和单机力学环境适应性不足等诸多难题,给研制团队带来很大挑战。在型号两总的带领下,研制团队制定专题计划和周例会机制,开展了多轮方案优化和迭代设计,并创新性地采用结构和热管一体化设计方法解决了单机散热和力学难题,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顺利推动第四代DTP技术在轨应用。


 严慎细实,实现自主可控  

“安播工程,秒秒政治,我们一定践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力确保卫星在轨交付和稳定运行!”这是五院中星6E卫星研制团队共同的心声,也是对推动通信导航卫星领域发展、实现航天强国梦作出的铮铮誓言。


在卫星研制过程中,研制团队采用多项创新成果,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积极推进关键产品自主可控,实现多个“首次”。其中,首次实现民商用通信卫星平台产品全国产化配置;应用自主测控体系,采用中继测控技术,降低对海外测控站点/舰船的依赖,提升卫星完全自主测控能力;对平台和载荷产品积极开展了国产元器件替代,提升了平台和载荷产品国产化水平;发射场首次采用云平台测试,首次实现了全流程“1+3”测试队伍配置优化,效率大幅提升;首次落实一次电源子系统责任体系转移要求,通过强化过程管理确保风险可控;天线反射器采用新型结构,显著减轻了反射器重量;东方红四号增强平台卫星首次采用铁路运输,节省成本等。这些举措有力助推通信导航领域再上新台阶。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