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记录最美的实干英姿,聆听铿锵的奋斗足音。为了鼓舞动员全院广大干部职工顽强拼搏,我们将目光集聚于身边的埋头苦干者、负重攻坚者、独当一面者、连续作战者,学习他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和“质朴、务实、较真、主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
本期“实干最美”讲述五院杭州中心复材生产线项目主管陈云,认真负责、攻坚克难,带领团队啃下一个个“硬骨头”的故事。
刚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两年多,28岁的陈云就成长为复材生产线的一名项目负责人。“认真负责”是周围同事对他统一的评价,这个评价看似平常,却是他通过身体力行赢得的一致认可。 要想做出一件合格的产品,必须在前期做许多次尝试,不断纠正问题,进而探索出完善的生产流程。复材产品的制备虽然有经验可循,但更多的是要看操作的精细程度和操作者的经验。“我们是新团队,面对航天产品,更需要花时间找到我们自己的方法。”整个2023年上半年,复材团队都在做工艺方案探索,没有实物产品产出,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蜂窝反射器后蒙皮需要用模具成型,外协制作金属模具费用高、周期长,为了节约成本,陈云决定设法自制复材模具代替金属模具。他从原材料的选择做起,反复测试材料性能,迭代加工和制作的工艺方案,不断总结改善方法,经过一个多月的试制,终于制作出可靠的模具,不仅节省了80%的成本,还将模具的制作周期从1至2个月缩短到一星期。他还优化了蒙皮的铺层方法,从块状铺层到条带状铺层,再到现在的整张铺层法,时间从4小时逐步缩短到半小时。 只言片语概括的成果背后,藏着不知多少个日夜的辛苦工作。几乎整支团队都是新人,无论是请教行业前辈还是查阅资料,都只能了解工作内容方向,查不到具体的工艺细节和详细操作步骤。即便有“巨人的肩膀”,但这条河,还得自己趟。 制备复材反射器,需要把铝蜂窝夹在两层蒙皮之间,形成薄薄的弧形“三明治”。在蜂窝的拼接过程中,陈云尝试了很多种裁剪办法,但实际效果总是和文献背道而驰。工作陷入困境,他坐在生产现场,盯着产品研究、比划、沉思,一坐就是大半天。其他的生产线都有实物产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复材生产线这边却冷冷清清,经常被人误解“没事干”。说心里不着急是假的,但陈云明白,再急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把路走实。他给自己鼓劲:总结经验,坚持尝试,总有一次能试出来!经过至少5轮的方案迭代,蜂窝拼接成型的工艺方案成形。熟悉这类产品的技术人员到场查看后说,产品状态比其他厂家做得好,陈云这才如同吃了“定心丸”。 身为工艺师,制定的操作方案要自己先掌握,再教给成型工人。将厚度仅有0.075毫米的碳纤维预浸料在光滑的模具上铺层,是一项细致的手工活儿,有人打趣说这项工作就像给手机贴膜,但模具是弧面,难度更高。刚开始“贴膜”时蒙皮总是会产生褶皱和气泡,由于不了解操作方法,又怕损坏材料,只能用手一点点挫平,但蒙皮始终无法与模具紧密贴合。最后的解决方案也和“专业贴膜”一样——用特制的刮板刮平。掌握了这门本事之后,陈云开玩笑地说:“我感觉现在的自己心灵手巧。”手上新旧交叠的伤口也见证着陈云的成长:“工艺流程摸索的过程中,受伤避免不了,只有自己上手,后续才能更好地细化操作流程,提高效率的同时确保大家安全。” 面对复杂的复材反射器制备步骤,陈云坚持以最高的要求开展工作。他对一线工人的要求很严格,有的工人甚至有点“怕”他出现,因为他一出现就会开始“挑毛病”。对此,陈云这样解释:“每个人对标准的把握不一样。拿铺层来说,如果第一张有0.5度的偏差,可能影响不大;但是每一片都发生偏差,那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正所谓慢工出细活,为了减少制备过程中的偏差,陈云常常带领着团队小伙伴反复实操,摸索工艺。领导催促他下班,他却报以一笑:“我得完成今天的计划啊。” 拨开乌云,终见彩虹。经历了无数的尝试、失败、再尝试,半年的“沉寂”过后,复材生产线在2023年下半年终于“开花结果”,由陈云牵头负责研制的1m蜂窝反射器就是其中之一,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反射器产品进入最终的试验阶段时,陈云心里非常忐忑,生怕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他每天都会去查看产品状态,没出现问题,那一天才能睡得安稳。各种试验验证通过后,陈云如释重负:“感觉自己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可以交差了。” 说到航天梦,陈云就会想到“东方红”,因为“从小接触的航天宣传,对那颗在太空旋转的球体卫星印象最深,但是又觉得好遥远”。现在,陈云当年那遥远的航天梦已然实现,凭着勤思考、善钻研的工作态度,他攻坚克难,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的“硬骨头”,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