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大力弘扬航天精神,推动五院“共同精神家园”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坚定信念、改革创新,唯实唯勤、团结奋斗,院官微开设“家园故事”专栏,聚焦身边人、身边事,深度挖掘可信、可感、可学、可比的家园故事,展现五院人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的奋斗身姿。今天讲述五院502所新型三自由度矢量调节机构研制团队的奋斗故事。 “8个月交出鉴定件?12个月交出正样产品?”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 接到任务后,团队里炸了锅——502所新型三自由度矢量调节机构的研制在这样的争论中开启了。 电推进矢量调节机构是航天器的关键组成部分,它通过精确控制推力的方向,使航天器能够以最经济的方式调整飞行姿态和飞行轨道,就像舵手掌控船只在大海中航行一样。 不过大家的反应也是正常的,新产品难度太大——首先是技术要求高,远超前几代产品的同类指标;需要解决曲折蜿蜒的高压电缆排布问题,确保不影响机构的每个动作的完成;需要设计错综复杂的管路系统,既确保功能实现又保证始终安全……其次是时间紧,这么复杂的单机产品研制,留给团队的时间却比此前502所复杂单机研制时长的最短记录还要短。 所以,从任务下达到产品进入太空,步步都可谓历险,每一个困难似乎都有把产品研制进程掐断的威力。 “战吧!” 面对紧张的研制进度,团队制定了日调度机制,每天汇总各方进展,并根据进展情况布置下一日的工作。大家发挥各自特长,有梳理前几代产品经验和要点的,有查阅相关资料的,有设计结构的,有考虑电路的……说是日调度,每个人在各自沿着自己的主线推进的同时,也时时分享着各自的灵感和设计思路,一时间,创意如雨后春笋般闪现。 正当团队紧锣密鼓奋力推动项目进展的时候,新冠疫情打破了原有的节奏,既定的计划被中断,团队不得不绞尽脑汁找机会凑一起讨论,讨论方案的每个细节,讨论技术的可行性和实施步骤——这种跨专业的协同合作,使得团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效率大大提高,一个个技术堵点被打通,一个个创意被落实,一个别出心裁的方案应运而生。 “这真的能行吗?”面对偌大的困难和这么短时间内拿出来的方案,许多同志不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也难怪,仅半个月的时间,蓝图便开始走进现实并初具雏形。 方案阶段的历险算是拼过来了,但细节决定成败,技术细节一点儿也没让设计师省心,比如一个外界看来毫不起眼的压线卡子—— “电缆和横梁十字交叉,怎样才能牢靠固定呢?” 用传统压线卡?因形状规整难以与横梁那经过精密拓扑优化的复杂轮廓相契合,固定部位有潜在隐患。 用尼龙扎带?抗辐射性能存在风险,经验表明用尼龙扎带固定静止电缆没有问题,并且已经通过了试验验证,但对于活动电缆则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 用金属扎带?虽然坚固耐用,但纤薄的金属扎带锋利的侧面犹如利刃,会对电缆构成直接威胁,难以抵御长达15年的在轨活动带来的持续磨损与冲击。 …… 正当设计陷入困境之际,不同设计方案在团队设计师脑子里游走。一位设计师的智慧产生了火花,他提出了将卡子与扎带的优点巧妙融合的建议。这种设计独特的卡子不仅保证完美贴合横梁轮廓,还能完美解决电缆固定难题。至此,这场持续已久的挑战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还有运动中电缆干扰的问题、压紧界面尺寸链配合的问题……随着一个个技术细节的确定,方案也一步步细化到了可以进入技术验证阶段的程度—— 技术验证是产品研制的关键阶段,是验证方案可行性、保证产品可靠性和评估产品安全性的重要一环。在这个阶段,研制团队既坚定又忐忑,一方面团队对方案有着相对坚定的信心,但另一方面,又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充满了担忧。 他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每一位成员都绷紧了神经,反复推敲讨论每个验证步骤和技术细节,确保整个过程可信、可靠。 仅仅几个月时间,鉴定件便从诞生到通过了各项测试,性能卓越,功能达到预期,专家给予了一致好评,由此,502所新型三自由度矢量调节机构从方案变成了现实,成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