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家园故事丨大王总的“宝贝”

时间:2024年12月02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929 字体:

开栏的话


为大力弘扬航天精神,推动五院“共同精神家园”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坚定信念、改革创新,唯实唯勤、团结奋斗,院官微开设“家园故事”专栏,聚焦身边人、身边事,深度挖掘可信、可感、可学、可比的家园故事,展现五院人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的奋斗身姿。今天讲述五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王家胜总师的奋斗故事。


如果被问起对王家胜总师有什么印象,熟悉他的技术人员总会说起他那件“宝贝”——一件看起来已经略显陈旧的计算器。


人称“大王总”的王家胜总师有个习惯,经常拎着一个黑色公文包,不论是评审会还是检查工作,每当遇到数据方面的疑问,他都会从公文包中拿出“宝贝”,公式指标之类的根本不用查,啪啪几下就能把结果清晰展示在对方眼前。


“我跟其他人不同的可能就是我还用计算器,我这个计算器不能做‘1+1’的简单计算,连等于号都没有,一般人拿着也不会用。”


大王总自己用计算器进行了很多编程,开发出更多的用途。开会时候别人刚汇报完一个数据,大王总很快就能算出这个数据靠不靠谱,令大家十分佩服。


算下来,这个计算器跟了大王总差不多20多年,说起宝贝的来历,还有一段跨国渊源要讲。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国际空间技术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加快我国空间技术走向世界的步伐,五院发动组织各类人员,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对外工作,注重信息开发、技术引进和产品推销,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在这一大背景下,1992年,为协调推进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研制工作,王家胜被派往德国担任了4年五院驻德国MBB公司合作项目总代表。


在德期间,除了工作和学习专业,他还抓紧一切机会练习外语。虽然第一外语是俄语,但他说起德语和英语来更是潇洒流畅,他对意大利语、日语也有涉猎,这为他与外国同侪交流工作提供了巨大便利。就算再忙,王总都要抽出时间密切跟踪国际上同领域发展的新情况,即便是美国NASA网站、Spacenews杂志等公布的一点蛛丝马迹,也能让他感到“心有灵犀一点通”。不仅是自己学习、自己进步,看到一些好的材料,王家胜更喜欢与大家共同分享,通过了解他国卫星研制的故障、趋势等资料,推动自身研制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喜欢和王家胜待在一起,因为每次都能从他这里得到新的启发和灵感。4年时光飞逝而过,就是在那时王家胜得到了“宝贝”计算器。


手中是一方“宝贝”,胸中是万丈豪情。王家胜在圆满完成在德期间的各项工作后,踏上了回国的征途。不久后,他被任命为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主管卫星总体工作。作为我国对东三平台最熟悉的几个专家之一,他带着这台不大的计算器,与这个平台的重量问题较了十多年的真,在反反复复的敲击当中,算出了通信卫星领域的大蓝图。


1998年,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成功发射的第二年,我国新立项的一颗卫星——中星20号卫星开始进入攻关研制阶段。王家胜勇挑重担,被任命为总指挥兼总设计师。这是在我国东三平台基础上研制的第7颗卫星,有效载荷重量220千克,比东三平台其他卫星重量高出30%,约50千克。由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特殊性,对卫星质量要求十分苛刻,差50千克将可能使卫星寿命缩短两年。


给卫星瘦身?王家胜的想法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和反对,“老王,这是首发星,又是单星合同,啃这个‘硬骨头’风险太大了。”王家胜明白大家的善意,但他更想保证卫星的高性能和长寿命指标。


他首先打上了镍氢电池的主意。这一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池当时在国内还没有人尝试生产,用上它,一下子就可以使卫星“瘦身”17~18千克,但这一技术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随着一个个难题的解决,王家胜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功地给卫星瘦了身。


设备小型化、卫星用电缆网和总体布局配平等也是王家胜给卫星“瘦身”的重要环节。他规定,任何单机哪怕增加100克重量,也必须经过他的认可。100克,也就是2两,而正是这一个一个锱铢必较的“2两”创造了东三平台的新纪录。


2003年卫星发射时,和此前所有的东三平台卫星相比,该星上的有效载荷重量最重,加注的推进剂最多,配重的重量最轻,起飞重量最低。同时,该星实现了多项创新,整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截至2018年1月离轨,该星14年多的在轨时间也创造了卫星在轨时长新的里程碑。


2003年初,中星20号卫星发射前夕,王家胜又被任命为天链一号卫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这是一颗为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和中低轨道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的卫星,研制难度大。而当天链一号卫星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星上306千克的有效载荷重量,再次刷新了东三平台的纪录,比初期东方红三号卫星有效载荷重量提高了80%。


三星连缀,“重星”拱极。加减之间是天链一号的成功组网,轻重之成也助推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全球组网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


即使有如此大的成就,王总还总说自己是“学生”,总会时不时掏出自己的那个“宝贝”,同其他技术人员边作计算边讨论。他总说,“学问、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他的“公文包”里,除了计算器,笔记本或便签纸也与他时时相伴。在一次次的敲敲打打,一遍遍的记记画画中,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吃透各个领域的技术,提升自己的决断能力;向兄弟型号学习也是他一直强调的,通过吸取其他型号的教训,在自己的型号中举一反三,对卫星的百分之百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这件“宝贝”之中,几乎见证了大王总从事通信卫星研制的数十载岁月与数不清的成就。有效载荷重量加一点,影响效能的重量减一点,实用性能要倍增,风险隐患作除法。数字上的“锱铢必较”刻印着他的严谨求实,敲击声中回荡着“永远的东方红”曲声悠长。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5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